包拯|包拯出殡之日,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抬出,从此盗墓贼定下一规矩

俗话常说:“当官不为民做主 , 不如回家种红薯” , 可见自古以来平民百姓都对官员们有着很高的期待 。而是否清廉正直则毫无疑问是评判一个官员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因此 , 历朝历代的清官大都受到人们的称颂与赞扬 。
作为我国古代官吏清正廉明的经典形象 , 包拯包青天的美誉可谓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而与民间故事中料事如神、铁面无私的形象相比 , 正史中的包拯同样不遑多让 , 有着“关节不到 , 有阎罗老包”这样的评语 。
包拯|包拯出殡之日,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抬出,从此盗墓贼定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临终之前 , 包拯十分郑重地留下遗嘱:“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 , 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 , 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者 , 非吾子孙 。”包拯死后 , 他的后人都谨遵包拯的遗训 , 不敢胡作非为 。一旦有人破例 , 则会被毫不留情地革除家族的身份 。
包拯的临终遗嘱充分体现出他对后世子孙的严格要求 , 以及一如既往地对清廉的追求和对平民百姓的关爱 , 而对于自己的丧事安排 , 包拯的做法也相当出人意表 , 让人难解其中的奥秘 。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 , 包拯出殡之日 , 开封府的百姓都自发地来为包拯送行 , 却意外发现当时竟有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抬出 , 无人得知其中缘由 , 更无法分辨包拯的遗体到底是从哪个城门出去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包拯|包拯出殡之日,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抬出,从此盗墓贼定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如果说曹操死后留下七十二疑冢是为了防止心怀歹意的盗墓贼盗墓的话 , 包拯出殡虽然经历了类似的情形 , 用意却是大相径庭 。为了不打扰百姓们的正常生活 , 包拯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离开开封府 , 与世人告别 , 是希望自己出殡时百姓们无需紧紧跟随 , 过好自己的生活 。
尽管包拯作出了这样的安排 , 但还是无法避免百姓们对他的怀念 。《宋史》记载 , 在得知包拯的死讯后 , “京师吏民 , 莫不感伤;叹息之声 , 闻于衢路” 。开封府的百姓甚至自发地为包拯发起各种追悼活动 。
开封府百姓对包拯的怀念令人感叹不已 , 开封府碑文上刻下了历任开封府知府的姓名 , 而包拯刻在碑文上的名字竟然因为后人的追思抚摸 , 名字都被磨掉了 。
包拯|包拯出殡之日,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抬出,从此盗墓贼定下一规矩
文章图片

三、遗爱后世 , 盗墓禁区
包拯死后 , 百姓们对他思念不已 , 影响到了后世 。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开始流行与包拯相关的戏曲和民间故事 , 包青天的美誉开始广泛流传 。元朝时 , 以包拯为主人公的杂剧大量出现 , 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包公案》 , 则出自明清戏曲作家之手 。
或许是由于包拯的个人魅力的确远超常人 , 又或许是对于广大平民百姓来说 , 铁面无私的清官长期以来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求 。包拯在民间的名气经久不衰 , 遗爱后世 , 逐渐成为“青天大老爷”的代名词 。
但凡是心怀正义的人 , 都会由衷地对包拯这样的人物敬爱有加 。而即使是作奸犯科的人 , 也会在内心深处对包拯保有敬畏之心 。作为专门盗取陵墓陪葬品为生的盗墓贼 , 居然也会自包拯死后立下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