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你知道几个?( 三 )


25、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 。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 。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 。
苌弘死于蜀,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 。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 。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
26、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 。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 。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 。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 。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你知道几个?
文章图片

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 。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
27、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 。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 。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 。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 。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
28、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 。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 。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 。
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
29、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 察传》 。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
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
30、大义灭亲
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 。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 。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 。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
31、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 。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 。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 。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 。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觉得样子十分好看 。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 。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你知道几个?
文章图片

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