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央视连线南派三叔,这次真不该怪考古工作者“玻璃心”( 二 )
三年前,某官媒都在推文图片中,把考古学与盗墓混为一谈 。
文章图片
很多人还对考古的“不主动发掘”原则不理解,调侃考古学者只会跟在盗墓贼后头,等别人挖了再上前 。
至今,网上把考古与盗墓称为“官盗”和“私盗”的人不在少数 。
《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的开播,与考古工作者的不懈科普,让污名化的现象有所改善 。
大家被说怕了,也误解怕了 。
所以才会对考古、盗墓两元素并列提及的这期节目,反应剧烈 。
文章图片
那些列举《盗墓笔记》的情节、例证小说没在宣传盗墓,并以此与愤怒者辩论的网友 。
其实是在往不存在的靶子上开枪 。
文章图片
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在意南派三叔本人与《盗墓笔记》小说本身 。
也不至于认为一本出版作品会“宣扬盗墓”,更别说编织“带坏读者”的蠢罪名 。
大家在乎的是好不容易被正名的考古,可千万离“盗墓”两字远一些 。
在乎的是做考古节目,别忽略对文化与考古意义的尊重 。
文章图片
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骂战,互联网上也不是第一回了 。
粉丝以为大家在否定《盗笔》本身,受到冒犯,于是赶着维护自己热爱的一亩三分地 。
其实人们否定的,是“2021年了,还没有严肃区分考古与盗墓语境”这一现象 。
严肃的文化内容当然可以娱乐化一点、大众化一点,譬如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触发了P图大赛 。
文章图片
“小说又没有宣扬盗墓,南派三叔凭什么不能上考古节目?”
这不是“凭什么”的问题,这是“为什么”的问题 。
为什么一定要让南派三叔上三星堆考古研究节目?连他自己都说,“太惶恐” 。
三星堆文化之举世夺目,恐怕不需要谁来宣传 。
03
抛开“考古与盗墓题材创作本该厘清”这一基础原则不谈,说句偏私人的观点——
我并不认为,普通大众有多少资格去指责考古学者“玻璃心” 。
考古,实在是一份太清贫、又太孤独的职业了 。
普通的考古工作者大多很辛苦,不高的工资,不留名的工作,不温煦的野外风沙,日复一日的实验室劳作 。
央视直播了三星堆的考古挖掘现场,大家被防护服上的涂鸦吸引,左青龙、右白虎,背后画个米老鼠 。
文章图片
再多看看,会发现这些“博士学历挖土人”,手里拿着小铲子、小刷子,在那一坐就是三小时 。
小心细致,拂去与历史对话前的最后一尾风尘 。
博主@考古君在回答“学考古是怎样一种体验”时写到:
“游走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游走在寂寞与惊喜之间 。”
它产出不了多实用、多物质的回报,甚至是不少人认为“奢侈而无意义”研究 。
考古“奢侈”,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它几乎是社会拥有物质保障之余、才有条件开展研究的学科 。
而它绝非“无意义” 。
文章图片
我并不想把考古这份职业神圣化,因为与“神圣”相伴的,往往是对个体牺牲的忽略,与对辉煌成就的理所应当 。
考古至少应当是一份值得尊敬、值得关注、不该随意冒犯的职业 。
还记得,去年成绩优异的“留守女孩”钟芳蓉选择北大考古系后,舆论哗然 。
推荐阅读
- 产品|又一行业曝光,90%是假货,曾被央视“点名”,你还在购买吗?
- 留学生|全球连线|你好非洲卢旺达留学生的电商梦
- 央视财经|2021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 1085 亿件,同比增长 30%
- 反思|央视公开点名:腾讯位列工信部违规名单榜首,马化腾要认真反思了
- 阿富汗|全球连线丨赵立坚“带货”的阿富汗松子卖得怎么样?
- 新闻周刊|状告知网的老教授央视发声:平台可获利但不能是暴利
- 刘自鸿|谁能救柔宇?
- 元宇宙|元宇宙区块链游戏称两周赚 14 万元,央视揭露骗局:许多实为网页小游戏
- 控评|最新消息!央视曝光水军控评潜规则,影视剧控评可能涉嫌违法!
- 央视新闻|知网,改否?人民日报一天两评,新华观点发声,央视评赵教授为一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