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胡适母亲:17岁嫁47岁丈夫,23岁守寡,遵遗嘱培养儿子成才
1889年,对于安徽省绩溪县贫苦人家冯金灶一家而言是不寻常的一年,他们一家的命运将因为一桩婚事而被改变 。
这年某月某日的一个下午,冯金灶在离家三里外的张家店做裁缝时,当地名绅士的夫人星五嫂找到了他 。她此番前来,竟是为自己丧偶的弟弟三先生胡传说媒来了 。
一见面,星五嫂便开门见山地说:“我来寻你,是要找你要你家顺弟的八字,我家三哥今年47了,丧妻后一直在外做官却没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托我们给他说媒 。我们相中了你家顺弟了 。”
星五嫂口中的“顺弟”,正是后来大文豪胡适的生母冯顺弟,而星五嫂口中的“三哥”正是后来胡适的生父胡传 。
冯金灶一听立马摆手道:“我们种田人家的女儿怎么配做官太太,这事莫提 。”金灶虽然嘴上如此说,但心里想的却是:胡传不仅年纪大,且已经娶过两个妻子了,而且家里儿女众多,这实在委屈女儿 。
星五嫂也是明白人,她自然懂得金灶推辞背后的意味 。于是,她开始施展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敲打”金灶,一通说道后,金灶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闺女年纪大了,要觅得如意郎君几率不大,应该考虑将就 。
文章图片
但这些,显然不能让冯顺弟满意,她的理想是将儿子培养成和丈夫一样的“完全的人” 。而要“完全”,其学问得极深,其德行也得相当过人 。
为了培养儿子的德行,冯顺弟每天早晚都会对儿子进行训话,训话内容都是总结一天做得好的、不好的 。每当儿子不听劝时,她还都会搬出他父亲对他进行训诫 。
有一次,胡适的姨母来家里做客见胡适只穿了一件单背心,便拿了件小衫叫他穿上,胡适不肯,姨母便说:“穿上吧,凉了 。”胡适听了觉得她的发音很搞笑,于是便开玩笑说:“娘什么,老子都没老子呀!”
正巧从一旁经过的冯顺弟听了气极了,但她并没有当众训斥他,为了保住儿子的尊严,她训斥儿子时总是关起门时 。晚上睡前,冯顺弟狠狠责备了胡适一番 。
多年后,胡适依旧清晰地记得,这一次,他把母亲气惨了,她一边哭一边训斥他道:“你没了老子是多得意的事,好用来嘴说 。”胡适见母亲气得发抖也不停地哭,因为哭时不停拿手背抹眼泪,他感染了眼翳病 。
冯顺弟虽然对儿子极其严厉,但她同时也是一个慈母,她总能适时给儿子关爱 。就拿这次胡适被训后感染眼翳病说,她就曾为了给儿子治好眼病听信江湖术士偏方:拿舌头去舔儿子的眼睛 。
冯顺弟能在严母和慈母之间自由切换,皆因她对儿子有深重的爱 。在丈夫死后,她多少将对丈夫的感情寄托到了这个各方面都非常像丈夫的儿子身上,她倾尽所有去培养儿子成为像丈夫那样的“完全人” 。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这个不识多少字的女人竟在儿子12岁多(虚岁14)时,便放手让儿子去上海求学了 。
文章图片
临行前,冯顺弟为儿子做了一只枕套,枕套上用紫红色的线绣了两行字:“男儿立志出乡关,读不成名死不还 。”
送儿子远行的前一晚,冯顺弟整晚未曾入睡,这是儿子第一次远离自己,在异乡求学他能照顾好自己吗?他能学有所成吗?没有她的督促,他能好好学习吗?一连串的疑虑扰得她心神不宁 。
可第二天送儿子出发时,她却努力装出很高兴的样子 。她知道,若自己表现出不舍,儿子离开的脚步将会有犹疑 。
很多年后,胡适依旧清晰记得第一次离开母亲时的情景,他当然知道母亲是为让他安心上路,才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 。他说:
推荐阅读
- 我们这一代|农村母亲的新与旧:学会网购,节俭仍刻在骨子里
- 拓跋珪|史上最为残忍的皇位继承制度,儿子一当上皇帝,母亲就必须死!
- 张侯爷|明代奇案:稚童向老鼠喊母亲,知县慧眼,揪出一桩违背伦常的凶案
- 胡适|胡适怕太太是有道理的,毕竟媳妇为他做了这么多他没法做的事儿
- 胡适|年过七旬,执意娶她为妻,晚年身心疲惫,含恨而逝
- 胡适|落后未必挨打,愚昧一定挨揍
- 杨宇霆|胡适曾言:杨宇霆不死东北不失!那当年张学良为何要处决杨宇霆?
- 张翠屏|河北农民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一个黑匣子,揭开其隐藏40年的秘密
- 亨利六世|同样是处理母亲的私生子,秦始皇和亨利六世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 江冬秀|江冬秀写信嘱胡适:别让表妹做饭太辛劳,岂知表妹已睡在丈夫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