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车企|人才荒!车圈再掀“抢人”拉锯战
留住人才,成为当前所有车企最迫切的问题。
从缺芯到缺电池,现在随着新一轮跨界造车热潮来袭,小米、百度、滴滴、华为等跨界者正在入局,人才,成为众多企业最稀缺的资源。
近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专题片透露在造车的这条拥挤的赛道,“抢人大战”再一次开启,有的新造车企业为了快速将团队扩展至上千人,CEO早上9点开始,连续面试12个小时,就连周末也不放过。
文章插图
那些跨界的互联网车企入局,为了争夺人才,他们以互联网企业的用人方式,纷纷开出比成熟或传统车企更丰沃的条件,翻倍的高薪,更高级别的职位,创始团队的期权,以及更多的权利和更广泛的施展空间,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更多人才的到来。
特别是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转型方面,有类似经验的人才更成为香饽饽,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集度还是小米,高薪挖人成为行业讨论的热点话题,动辄月薪3万+,16薪甚至20薪,这是在过去传统汽车领域想都不敢想的。
汽车行业的专家认为,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在未来4—5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将占到汽车保有量25%左右,相关人才缺口将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量级。
文章插图
不过,跨界新造车企业给出的高薪和吸引力也并非就能把人才抽干,回想起上一轮新造车势力的倒闭和淘汰潮,和众多人才回流至传统车企,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一些想着跳槽的人才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诱惑。
更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新造车的挥锄挖人,不少传统车企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纷纷转变思路采取办法,通过体制改革、涨薪、推出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方式,让“打工人”变成“合伙人”,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人才挖不到
新势力造车挥锄挖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事实上,传统车企高管跳槽新势力造车企业的现象早在2015年就开始出现苗头,以乐视为代表的跨界造车者,吸引了数位传统汽车大咖加盟。而如上一轮兴起的新势力爱驰、威马等,其创始人和高管团队绝大多数都是从传统车企而来。
这是上一轮抢人大战的序幕。
不难理解,传统高管离职首先是职位上升的空间可能已经到了天花板;其次是薪酬的上限;同时轰轰烈烈的新造车势力给他们提供了一些机会,包括职位、薪酬和未来发展规划等。很早之前蔚来李斌在采访时也透露,蔚来挖人的薪水比上海地区汽车行业人才的平均薪资高出一倍,一时间吸引了众多优秀的人才。
文章插图
【 传统车企|人才荒!车圈再掀“抢人”拉锯战】不过情况并非朝着所有造车新势力们预想的那样发展,头部的新造车企业只有“蔚小理”三家,而更多的新造车企业被拖垮,成了这条赛道的垫脚石。回望过去几年,有超过半数新势力倒在了2020年前夜,一地鸡毛。
企业不行了,里边的员工和人才自然也得不到庇护,转型和跳槽带来的也是一地鸡毛。那时人们开始担心起新造车势力的前景,一些高管和人才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觉得背靠大树好乘凉,再次回到传统车企,“回流”潮持续上演。
进入到2021年,造车赛道又出现更多玩家,无论是科技企业的小米、OPPO、华为,还是家电领域的创维和美的,亦或者互联网企业的百度、阿里等,在汲取上一轮造车倒闭潮的经验和教训后,这波造车开始将目光瞄准到智能化和用户体验方面,但不变的还是对人才的需求,抢人大战重启。
推荐阅读
- 农产品|农村电商人才之困:引不来 留不住 难培养
- 美国科学院|马云斥资1000亿建立的达摩院:汇聚顶尖人才,如今现状又如何呢
- 美团|共享单车企业将被纳入信用监管体系,首批涉美团、哈啰和青桔
- 北京将把共享单车企业纳入信用监管体系
- 品牌方|面对Z世代消费者,传统品牌如何重获新生?
- 大数据|马云“预言”成真了?传统电商在慢慢淘汰,新购物模式已经兴起
- 跨境电商|市商务局服务传统电商企业转型
- 业务方|大型车企隐秘接口连续被泄露 我们该如何盘点公司资产
- 雇主|办公模式变革,如何吸引年轻一线人才?这些建议供您参考
- 国际件|融资丨「中通快运」完成超3亿美元B轮融资,加速专业人才梯队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