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车企|人才荒!车圈再掀“抢人”拉锯战( 三 )


不仅是长城提出了股权激励计划,上汽集团也实施了核心员工的持股计划,包括股份回购,酝酿新一轮核心员工股权激励等。与此同时,上汽先后对5家创新企业实施了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方案,对金融投资相关企业员工实施“业绩分成+跟投”激励方案。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直接,上海是新能源研发和消费的重要城市,数家新造车企业的研发总部落地上海,这对上汽的人才体系和储备带来了强大的威胁,上汽必须通过制度的改变,尽可能留住人才。
传统车企|人才荒!车圈再掀“抢人”拉锯战
文章插图
当然,头部车企吉利也是人才流出的大企业,其已经占据了2020年新能源汽车企业人才流出的第一大企业,因此吉利也在时刻思考如何留住人才。本月初,吉利发布了共同富裕计划行动纲领,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包括全员收入增长计划、全员家庭健康保险计划、全员职业提升计划等一系列举措,致力于提升全员职业尊严,培育全员敬业精神,带动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共富。
该计划将根据不同子公司、不同业务类别,建立事业合伙人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股权、期权、收益权、奖金等激励组合。员工将基于业绩表现参与股权激励或收益分配,实现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在近期的不同场合谈及人才的重要性:“造车技术的进步必须建立在人才竞争力基础之上,人才竞争力不是指四处挖人、东拼西凑,而是指原生态、成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森林,根深叶茂,自成一体,只有原始森林,才是生生不息的,任何的人工移植都很难与原始森林相媲美。”
传统车企|人才荒!车圈再掀“抢人”拉锯战
文章插图
很多行业人士也认为,广泛的人才流动确实是好事儿,它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无论是传统车企的人到新造车,还是新造车的人流转到传统车企,这些人才的流动都将加速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变革,是一场新的融合契机。
然而对企业和个人而言,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这种大面积的人才流动。比如很多企业为了做用户运营,不惜代价从蔚来去挖人,最后不一定会有蔚来那样的效果,毕竟很多时候,企业的发展是由企业机制和体系决定的。
对个人而来,职业的切换和转折也需要擦亮眼睛,看到更长远的未来。缺人的时候高薪职位都好谈,企业经营不下去的时候各种裁员降薪的鸡毛都出来了,过去几年,不少高管从倒闭的新造车企业回流到传统主机厂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些人才的梦想只是赚钱,而不是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推动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那就另当别论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