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2020年度评分最高战争片,用2840个犹太人名字,换一条命,值

“平庸之恶”,一个哲学术语 。
这个概念由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一书中提出 。
书名中的阿道夫·艾希曼是德国纳粹高级军官,被称为“死刑执行者”,犹太人在集中营中的运输和屠杀,大部分由他负责 。
当他被审判时,法庭上的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凶狠和恶毒,反而可以称得上是彬彬有礼 。
他为自己辩护:“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 。
他所做的,不过是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 。
但也正是这种无条件的、不加思考的服从,使他也使无数人成为了不道德的体制的实践者 。
艾希曼的辩护,也是通过将责任推给体制、国家,从而解除个人的过错,从而为自己辩护 。
这就是“平庸之恶”,一种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罪恶 。
最近,又有一部德国电影将目光聚焦于纳粹集中营,讲述一个关于“平庸之恶”的真实故事——
《波斯语课》
犹太人|2020年度评分最高战争片,用2840个犹太人名字,换一条命,值
文章图片

一辆卡车车厢中,一群犹太人坐在里面 。
一个大哥开始找旁边的大眼萌弟讲话,像查户口一样先是问人家来自哪里,他爸是干啥的,平时去不去犹太教堂 。
拐弯抹角问了半天才问出关键的话:“你有吃的吗?”
犹太人|2020年度评分最高战争片,用2840个犹太人名字,换一条命,值
文章图片

接着软磨硬泡,硬是用一本初本圣经从小弟那换了半个面包 。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这个大哥是个波斯语教师,那本圣经也是波斯语的 。
他说教义的第八条是“不可偷盗”,但这本书就是他从人家那里偷过来的……
犹太人|2020年度评分最高战争片,用2840个犹太人名字,换一条命,值
文章图片

这个情节表面看上去很好笑,但仔细想想,在死亡面前,我们能够保持什么?
尊严?教义?体面?
好像这一切都不再重要,活着最重要 。
纳粹的屠杀摧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而是一个“人”,一个人存活于世所需要各种价值,包括种族和名字 。
下一秒,车里的犹太人就被带到一个树林中,被几个德国士兵开枪打死了 。
那半个面包一定不够大哥吃的吧,但至少没有饿着肚子死 。
那个小弟在情急之中趴下了,然后大喊自己不是犹太人,是波斯人 。
犹太人|2020年度评分最高战争片,用2840个犹太人名字,换一条命,值
文章图片

好巧不巧,德国军营里有一个党卫军上尉科赫急着为自己找一个波斯人来教自己波斯语 。
【犹太人|2020年度评分最高战争片,用2840个犹太人名字,换一条命,值】一个士兵为了讨到好处,就没有开枪,把小弟带回了军营 。
还记得之前大哥用来换面包的那本波斯语圣经吗?当时圣经上还有一个名字,朱恩·雷扎,还有一句波斯语的“爸爸” 。
那几分钟的闲谈,和一次小小的交易,救了小弟一命 。
影片没有交代他的真实姓名,我们只知道他的波斯假名:朱恩·雷扎 。
从这时候起,雷扎和科赫两人的命运就扭结在了一起 。
犹太人|2020年度评分最高战争片,用2840个犹太人名字,换一条命,值
文章图片

科赫不是那种下令杀人一挥手就是一大片死尸的军官,他就是个管食堂的,负责给德国军官和士兵提供伙食 。
简称后勤部部长 。
他的手上很可能并没有直接沾过犹太人的鲜血,但这并不代表他是无辜的 。
科赫让雷扎每天教他四个波斯语单词,这样一年就是1640个,两年学下来,他就能说一口标准的波斯语了 。
他没什么宏大的愿望,不过是想在战争结束后去德黑兰找哥哥,然后在那里开一家德国餐厅,过过小日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