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争霸时代」下中美互联网的差异

编辑导读:当今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涵盖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互联网行业同样发达的美国,两者的产品差异性还是挺大的。本文作者对中美互联网的差异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聊聊「争霸时代」下中美互联网的差异
文章插图
去年年中的时候,印度对中国互联网厂商展开了全面的封杀行动,大批的中国出海App受到牵连。但普通国内用户对这件事是没有感知的,大家可能还会好奇,好好的封杀是几个意思?
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出海厂商太强了!
打开当时印度IOS和安卓的应用前20榜单,几乎是被中美两家瓜分的,印度本土厂商全军覆没。中间少有的几个「印度制造」的App,背后可能还有中美资本的介入。
这个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互联网的格局——逐步的进入「寡头争霸时代」,这里所说的寡头自然指的就是中国和美国。
但如果把中美互联网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又会发现其有着极强的差异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美国的简约至上VS中国的超级应用我们先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的一些国民级App,会发现美国的App处处透露着一种简约至上的理念。
比如美国的主流聊天软件WhatsApp仅有几十MB,主要功能也就是聊天。而我们国家的微信则动不动会占用你多达几个G的储存空间,除了聊天外,你的衣食住行似乎微信都可以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同样欧美市场的主流支付应用Paypal似乎看起来也更像是一个专注于支付的软件,而支付宝则大到涵盖了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聊聊「争霸时代」下中美互联网的差异
文章插图
再看一下国内的淘宝、美团、滴滴、高德等产品,似乎任何一个国内软件一旦拥有了充足的用户量之后,都迫不及待的要把自己打造成超级应用,来企图满足用户的一切需求。
“简约至上”和“超级应用”从产品角度看都是各有优劣的,我们这里探讨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1. 对隐私的重视程度百度的李彦宏曾在2018年的一个论坛上说过: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人们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
这段「中国用户更愿意拿隐私换方便」的言论给百度带来了巨大的争议和负面评论,但我们冷静下来想想,似乎是话糙理不糙。
以微信为例,大到我们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个人财产的到底是几位数,小到我们今天几点和谁在星巴克喝了一杯咖啡,微信可谓都是一清二楚。
聊天工具虽然是一个隐私的场景,但底层的数据微信几乎是全方位覆盖的,甚至可能比我们自己更懂自己。
但同样的问题放在美国,就会引起用户的芥蒂,我在文章《微信为何折戟美国市场》中也分析过,美国的文化中对于隐私有着高度的敏感性。
那么为什么美国用户对于隐私会更加重视呢?
我的推断是:来自于巨头的相互攻击和媒体的普遍宣传。
在国内会发现,咱们国家的大公司都研究法律,但大家研究法律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保护自己」,很多时候都是用户和厂商之间发送了矛盾后,厂商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此处可自行搜索「南山必胜客」)。
但美国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各大公司都极为重视对于法律的研究,大家研究法律很核心的一个目的在于:「打击对手」。
中国的巨头很喜欢分而治之,大家尽可能的各自占山为王,一起底线的搜集用户数据,但大家都不说破,各自安好。
而美国的巨头则特别踩对方一脚,Facebook、Spotify、ProtonMail等就常年通过媒体和诉讼来攻击苹果在IOS生态的销售垄断行为,而苹果也不是软柿子,直接在IOS14.5中通过禁止广告跟踪来打击全球最大的广告平台Google和Facebook,导致这两家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苹果则借此来宣扬自家的产品形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