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争霸时代」下中美互联网的差异( 二 )


但实际上,要论隐私和数据,哪家公司了解到的数据能比苹果多呢?而苹果之所以理直气壮的打击对手,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苹果自己不吃广告这块蛋糕罢了。
巨头之间疯狂的相互攻击,在媒体一来二去的宣传中,用户对于隐私也就有了更强的理解和认知。
2. 版本迭代节奏之前和一位美国回国工作的朋友聊天,我问对方回国后有什么感受,对方直言回国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内的互联网节奏太快了,我们这边一个月发的版本几乎够美国发三个月。
这句话虽显夸张,但整体上看下来,我的判断是:国内的开发节奏是要远快于美国的。
这跟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文化有关系,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文化可以概括为一句:管他什么996还是007,只要肯给钱,我可以死给你看。
而美国社会对公司的行为限制是比较多的,动不动就什么工会啦、维权啦、歧视啦。
从打工人的角度看,这的确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文化,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国内互联网人的辛苦付出的确为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二、美国的付费至上VS中国的免费天下另外一个中美产品的差异是:中国用户似乎比美国用户更喜欢免费的东西。
近几年你如果做欧美市场的话,只有拥有一定的用户量,开通「订阅付费」后几乎是可以躺着赚钱了。
但同样的付费模式搬到国内,可能就很难行得通。
中国用户似乎总是对免费的东西更感兴趣,为什么会有这样差异呢?
1. 来自市场的教育作为90后的我可谓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了,在互联网洪荒年代,当时的杀毒软件卡巴斯基还是收费的,后来被360给干掉了;当时的eBay也是需要商家入驻费用的,后来被免费入驻的淘宝给赶走了;当时的正版传奇网游也是收费的,后来被免费的私服给彻底击溃……
所以在国内互联网的洪荒年代,其实是「付费模式」占主流的,但这些靠付费模式生存的产品都没能活到最后,后来逐渐被免费模式所取代。
以至于后来者都沿用了免费的模式来开拓市场和教育用户。
【 聊聊「争霸时代」下中美互联网的差异】但美国却没有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最早的桌面端系统的架构者微软是收费的,各种工具、电商软件都是收费的,到了移动端的苹果时代后,各种优质的软件也都是需要收费的。
所以中国互联网巨头对用户的教育是:互联网本来就应该是免费的。
而美国互联网巨头对用户的教育是:好的产品就是需要收费的。
这种差异化的巨头教育给用户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认知,以大健康的产品为例,绝大多数的欧美产品都是采用订阅制进行收费,而且价格不菲。
而国内的产品只能在免费的情况下开通大多数功能,艰难的进行部分收费的模式。
2. 人口边际效应递减互联网行业是很难有真正免费的东西,大多数看起来免费的东西,也会有广告等其它营收渠道。
但广告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ECPM,中文的意思是:每千次广告点击所产生的价值。
ECPM的前提是:你只要有充足的用户量后,广告所带来的价值才会足够大。
而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美国人口也就3亿出头。
14亿的千分之一是140万,而3亿的千分之一只有30万了。更不用说很多欧洲国家的人口本来就捉襟见肘:德国是8000万、英法意差不多都在6000万左右,而人口2000万以下的更是一抓一大把。
很多国内产品在足够体量的用户规模后可以通过广告来获取收益,但很多欧美的产品如果单靠免费模式,它的用户规模本身是无法支持的。
3.“小费文化”的盛行我对美国小费文化的认知是来源于我大学英语老师所讲的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她留学的期间,当时她所租的房子只有一个洗衣机是房东的,每次她洗衣服后都会支付给房东一美金的费用。但是房子里还住着房东的亲弟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