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戴锦华:我不是为成为流行而来B站的( 二 )


戴锦华:总体来说,年轻一代的视野比起我们来说,因为起点高得多所以视野宽广的多。但是具体到网络文化上,大家是否更为宽容?我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我觉得网络文化开始形成时,就存在冲突。当时经常有人说在网络上出现“火焰战争”,宽容并不一定是网络文化的特征。
年轻一代的广阔视野和开阔心胸,我觉得从结构上来看,应该是这样的。我在真实世界,和年轻学生接触时,也确实感受到了这种特点,但是我依然期待着他们能够有更为包容的态度。至于这一点能否达成,其实是需要整个社会努力的。
虎嗅:在开始做视频后,您会去考虑专业性和趣味性的平衡吗?
戴锦华:坦率地说,这不是我的考量。我只是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去和更多朋友分享我个人的思考,我很清楚其实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正因为如此,大家如何去感受这些(内容),大家到底是接受还是拒绝?我觉得,这是大家的选择和权利。
这不是谁取悦谁的关系。我觉得这才是网络平台真正迷人的地方——它可以真正实践平等。具体到我的内容来说,我觉得专业性一定是存在的,毕竟这是我一生的职业,一直在做这个研究(指电影及文化等领域)但是我本身对待专业的态度就是“它必须是有趣的”,因为如果一个问题无趣,我也就不去研究了。所以我的一个基本逻辑是,把我的专业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就够了,我并不会额外去思考如何让其更为有趣。
虎嗅:您会去看弹幕和留言吗?
戴锦华:啊!我正在鼓起勇气,现在还没有去看。
虎嗅:是需要心理建设?
戴锦华:是的,我正在建设中。
“竭力避免非理性恶意”
虎嗅:在现实世界,很少有学生会去质疑讲台上的老师,但是在B站,观众可以用弹幕吐槽老师,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似乎老师的权威被降低了?
戴锦华:这说明,互联网是真正实践知识平等的平台。其实这也是我瞩目这个平台的原因,但是我之所以需要心理建设,并不是因为人们会通过弹幕、留言来降低我的权威,而是因为人们会用弹幕、留言来表达非理性恶意。
我非常坦率地跟你说,这才是我需要心理建设的原因。我会在现实生活中,竭尽全力去避免这种非理性恶意,因为这种恶意没有建设性。一个没有“非理性恶意”又“知识平等”的平台,是我心中的完美平台。
我想你也很清楚,事实上网络世界恐怕不会完全如此,但是没关系,我当然会去看弹幕和留言,一定会去。其实我自己在使用B站看其他人的内容,有时会去看两遍视频,一遍我关上弹幕,第二遍我打开弹幕。事实上,弹幕构成了那个画面的两个层级。所以对于我自己的节目来说,我当然会专门去看弹幕了。
虎嗅:所以我很好奇,是什么动力源让您愿意直面这种转变,走到互联网这个更大的讲台上?
戴锦华:我的核心动力是非常个人化的,我觉得我开始步入老年了,那么我也想以某种形式去尝试留下一点东西。就是用这样一些电子媒介的手段,留下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是否真能“留下”,还是像很多互联网上的东西一样最终全灭?我很坦然地把它交给大家,交给媒介、时代,让人们去筛选。
我之前尝试过音频节目,那个经验非常正面。让我发现,我的东西真的——走出了北大课堂。一些不属于北大课堂的人们,会接触到这些内容,然后他们会给我一些反馈。这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这些原本属于课堂的内容,当它进入到社会的各个空间时,会产生和课堂完全不同的效果,我看到了很多非常积极的效果。而且我看到了一些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层面的东西。是关乎个人生命、人生的互动,这是我在真实课堂一直期待的东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