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帝国的毁灭,希特勒最后的六年是怎么过的?

五十岁的时候,男人们往往回想起他们曾经的梦想,感慨能用来实现这些梦想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种时不我待的感觉在希特勒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 。
一九三九年八月的最后几天,他向随从感叹道:我已经五十岁了,我再也不能多等了 。飞逝的时光推动着他和他的帝国走向了那场大战 。
战争爆发前的最后关头,戈林却萌生了退意,他说:现在还没到全力以赴的时候 。希特勒看着他周围最亲密的副手,决然地说道:在我的一生中,我总是全力以赴 。
希特勒|帝国的毁灭,希特勒最后的六年是怎么过的?
文章图片

但纳粹的屠戮才刚刚开始,在波兰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悲剧,将不断在其他国家身上重演 。
二战的下一个战场在欧洲北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苏联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对后来的苏德战争影响深远 。要想理解这场战争,我们需要先翻开芬兰的历史 。芬兰曾是沙俄帝国内的自治公国,一战后沙俄解体,芬兰独立,新生的苏联明面上承认了芬兰,但背地里一直支持芬兰国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希望将芬兰也变成共产主义国家,再重新纳入自己的版图,这引爆了一九一八年的芬兰内战 。
为了战胜有苏联支持的芬兰红军,芬兰白军接受了德国的援助,最终白军战胜了红军,芬兰就此亲近德国,敌视苏联 。虽然双方后来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但两国关系始终没有真正缓和 。对芬兰来说,苏联太近,威胁太大,而苏联也担心芬兰可能借道给德国,便于德国进攻自己 。在后来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芬兰就成为了一个筹码,德国默许苏联吞并芬兰,换来苏联与德国的合作 。
希特勒本以为苏联能够轻松取胜,因为芬兰实在是太弱小了,他全国人口只有三百七十万,还没有苏联一个城市的人口多,但苏芬战争的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
战争一开始,苏联就投入了45万士兵,2000多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对于只有15万士兵,几十辆坦克、100多架飞机的芬兰来说完全是碾压之势 。面对如此困境,芬兰没有绝望,反倒爆发出了惊人的抵抗意志 。
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连许多芬共党员都站出来反抗苏联入侵 。芬兰军队依托复杂的地形、严寒的气候,紧密的组织完成抵抗 。而另一边的苏联红军刚刚经历了大清洗,指挥能力低下,准备严重不足,还犯上了自大轻敌的毛病 。最终红军付出了三十多万人的伤亡,却只换来芬兰十分之一的领土和七万人的伤亡 。苏芬战争让苏联丢尽了颜面,也令德国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实力 。
希特勒|帝国的毁灭,希特勒最后的六年是怎么过的?
文章图片

希特勒是这样评价这场战争的:我们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解决芬兰,而苏联对付他是却如此吃力 。如果用我们装备精良、训练完善的军队进攻苏联,苏联还能剩下什么呢?然而希特勒只看到了红军在战场上的糟糕表现,却忽视了这场战争对苏联的积极影响 。
苏联充分吸取了这场战争的教训,重新对军队进行整编、训练和装备,最终完成了一系列改革 。正如斯大林所说:我们的现代化红军是在芬兰战场上习惯打仗的,这是他的第一次洗礼 。
苏芬战争也引起了英法的格外关注,这给了他们一个干预北欧局势的机会 。长期以来,北欧国家都奉行中立原则,其中瑞典的铁矿石供应对于德国尤为关键 。二战爆发后,英法一直希望切断这条公路线,破坏德国的工业生产 。如果他们直接出兵瑞典,难免留下侵略他国的恶名 。但现在苏联入侵的芬兰,他们就能以支援芬兰为借口,要求挪威和瑞典允许他们的军队通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