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微信视频号是为谁准备的?
文 | 南柯insight
1968 年,化学工业巨头 3M 公司尝试开发一种高黏性胶水,但事与愿违,最终调配出来的胶剂黏性很弱,只能够粘住几张纸。像其他失败的实验品一样,它很快被束之高阁。
但几年后,公司的一名员工阿特·弗莱伊(Art Fry)偶然想到,这种胶水能用来将记录页码的书签贴在他的赞美诗集上。就这样,一项划时代的办公产品——便利贴——诞生了。
在历史上,这种“违背初衷”的偶然收获不在少数。以色列阿里森商学院的研究员雅各布·戈登堡(Jacob Goldenberg)在回顾人类几百个最重要发明的起源时,就发现在几乎一半的事例里,人们都是先发明了某个东西,然后才找到了它的“正确”用法。
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
最初用于辅助麻醉的氯丙嗪,后来成为了精神病药物的基石;
研究杀虫剂时鼓捣出来的三氯蔗糖,后来作为人工甜味剂添加到了各类食品中;
制造雷达的美国雷神公司发现雷达发出的微波也能加热食物,于是造出了微波炉;
失败的心脏病药物西地那非也因为有趣的副作用而成为今人熟悉的“伟哥”……
同样的逻辑,当然也适用于互联网。比如,被用来“放新闻”的微信视频号。
“自由生长”的视频号你未必喜欢短视频和直播,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短视频+直播的互联网时代了。
据CNNIC数据,截至2020年12月,短视频和直播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8.73亿和6.17亿,网民渗透率分别是88.3%和62.4%,换言之,大多数网民都接触过,甚至是热衷于短视频与直播。
后一个结论可以从众多其他来源的数据中得到证实。根据极光大数据的报告,2021年Q1,中国移动网民人均app每日使用时长分布中,短视频类应用的占比最高,达到了29.6%;2021年初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张小龙也提到,最近5年,用户每天发送的视频消息数量上升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上升了10倍。不知不觉间,视频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
文章插图
但在短视频这个热火朝天的赛道上,微信的入局却显得姗姗来迟:视频号2019年正式启动开发,到2020年1月下旬才进入内测。尽管背靠着微信高达12亿的月活跃账户,但想要在这个和抖快瓜争食并不容易。
更让人困惑的或许是视频号对内容的态度。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一众平台的定位都是“做好内容分发”,于是,它们纷纷大手笔投入资金抢夺优秀的头部创作者,甚至时常因为挖角而闹上法院。
相较之下,在这场激烈的创作者争夺战中,微信视频号却始终淡漠地置身事外。张小龙甚至在微信公开课上这样说:
刚开始我们也会去邀请一些明星进来视频号,明星说没有签约费我们就不想来,我们说那不来就不来。
视频号这里,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去购买内容。将来也不想这么做。倒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当我们不花钱买内容的时候,创作者还愿意进来,才说明创作者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回报,才说明我们建立了一个能自行运转起来的生态。
究其原因,还是官方对视频号的定位与传统的短视频平台不一样。从诞生之初,张小龙就寄望视频号成为一个“人人都可创作的短内容平台”。如果说传统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推荐”机制就像是四处招揽优秀创作者,并将他们的作品卖给用户,那么视频号就像是给用户提供一张空白的画布,供其自由发挥。
在官方的设想里,视频号和朋友圈一样,只是供个人创作和表达的载体,是一种互联网“基础设施”,而且门槛更低——当初朋友圈隐藏纯文字入口,默认发照片与视频就是因为“让每个人发文字不容易,但让每个人都发照片是可以做到的”,如今的微信视频号和直播不过是这一思路的延伸。
推荐阅读
- 朋友圈|微信又更新!朋友圈这种图不能发了?
- 太空旅客|华为视频App新版本测试:支持边下边播
- 扫一扫|微信安卓 8.0.18 正式版发布:『支付』改名为『服务』
- 变现|微信红包封面背后的“怪圈”生意
- 短视频|短视频做游戏,难逃"裁员潮"?
- 微信|微信状态还能这么玩?自动加上“监控”,好友吓坏了
- 直播间|资源砸进去,视频号直播带货今年能“起量”吗?
- 微商|微信朋友圈上线折叠功能,微商的末日将至
- 视频平台|创作激励“姗姗来迟”,视频号“还能饭否”?
-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推出天翼空中上网产品:支持在线音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