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微信视频号是为谁准备的?( 二 )


发照片+配文太有难度?那就拍短视频吧;拍短视频也需要构思和准备?那就开直播跟朋友聊聊日常。文字、照片、视频和直播的表达门槛依次降低,从而趋近“人人都可创作”的目标。
换言之,视频号的性质更接近于“个人名片”,因此微信一直鼓励每个人都开通视频号去表达自我。今年年初,微信将红包自定义封面的门槛设置为“开通视频号发布视频+获得10个赞”也可看作是贯彻这一原则的举措之一。
但这里始终潜藏着一个内在的冲突:创作的“民主化”与创作质量往往难以兼容。
优秀作品一般需要精巧的构思以及大量专业设备、专业知识的参与,而大多数人的日常分享并不具备成为优秀作品的潜质,正如你不太可能看见有人在微博和朋友圈写出《百年孤独》。
在朋友圈里,“创作不专业”不是一个大问题。虽说大多数人的朋友圈内容质量不高,若不是有现实的社交关系维系着,你可能根本不会看朋友们发的那些内容;因此,朋友圈的目的本身就不是内容创作,而是社交。即使朋友发的是拍摄技巧极其糟糕的游客照,这条朋友圈也能够因为告诉了你朋友的最新动向而获得价值。
但如果目标是营造一个开放的视频社区,那么有的放矢的内容运营显然会比漫无目的的“放养”好得多。“人人皆可创作”对个人来说自然是好事,然而仅仅是创作的低门槛,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社区,表现出来,便是视频号内容的良莠不齐。
新榜研究院发布的《2021视频号发展年中报告》显示,视频号的流量与热度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但最受欢迎的内容依然离不开情感、生活、音乐等主题,目前视频号头部账号你一看ID就能估摸出大概做的是什么内容:莲妹情感音乐、一禅小和尚、一禅心语、笑笑悟……也难怪之前新榜发表了篇文章,标题就叫《为什么微信视频号里都是中年大叔?》
若视频号只是作为个人名片而使用,那它就不应该做算法分发;若视频号想要做一个社区,那似乎就不应该只让内容“野蛮生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视频号团队都会面临着这种拉扯。此刻的视频号就像是遍布着细菌与古菌的原始海洋,但距离预想中的复杂生命,还缺少一点关键的推动力。
意外收获东边不亮西边亮。尽管视频号里的个人创作迄今还没有表现出所期待的“能打动人的巨大创作力”,但在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视频号却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那便是由媒体机构主导的,对新闻、资讯、会议、赛事、科普等“公共议题”的报道。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今年5、6月的广州抗疫进程。从病毒暴发开始,广东本地媒体便开启了全方位的追踪报道,南方日报、南方+、广东新闻频道、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大量应用视频号来传递最新信息。在电视打开频率每况愈下的今天,由媒体提供的视频报道内容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昔日的电视新闻。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能够轻易社交圈子里的视频报道。
科普|微信视频号是为谁准备的?
文章插图
事实证明人们很快适应了在微信上看视频新闻。按微信视频号官方发布的数据,仅仅是南方日报和南方+两个视频号在抗疫过程中就产出了6条超10万+点赞的内容,像钟南山为“猎鹰号”气膜方舱工作人员打气的视频总播放量更是接近8000万。
科普|微信视频号是为谁准备的?
文章插图
反过来说,视频号报道的形式也得到了大众认可,从5月21日至6月20日,南方日报、南方+的视频号粉丝增加了近9万。
很快,更多的媒体开始尝试使用视频号投放新闻乃至用直播功能追踪新闻现场。比如说,7月6日浙江台州头门港海域出现12头瓜头鲸搁浅事件,随后,台州公安和澎湃新闻等机构都开通了直播,直击救援和放归的全过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