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微信视频号是为谁准备的?( 三 )


由于有微信发现页中的“直播”以及订阅号消息等多个入口,台州公安的直播在开启两小时后便有40万人进入观看,密集的评论也显示出实时在线观众甚多。显然,对媒体和机构而言,视频号会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渠道。
同样在视频号里吃香的,还有“硬核科普”内容。
通过大量使用漂亮的摄影图片和精美的数据图表制作人文地理科普推文,“星球研究所”在公众号时代早已积累了众多拥趸,关注人数接近300万;从今年年初开始涉足视频号运营的他们,也迅速取得了成功。
科普|微信视频号是为谁准备的?
文章插图
星球研究所今年4月上线视频号的科普短片《中国国际空间站》,收获了4600万播放量和124万次点赞,被新华网、人民网相继转载;而在6月底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而制作的科普短片《100年 重塑山河》更是播放量破亿,点赞超过380万,刷屏了许多人的朋友圈。涉足视频号仅仅半年,星球研究所视频号便新增了超过70万粉丝,不可谓不成功。
科普|微信视频号是为谁准备的?
文章插图
但媒体机构与科普视频取得的成功说来有些意料之外。
毕竟在微信的最初设定里,视频号正是为了反思“公众号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但却最终成为媒体主阵地一种的产物。作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的弥补,视频号一度被寄望是“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
然而事情的进展似乎并非如此。视频号上线一年半以后,人们分享日常、表达自我的最佳途径依然是在朋友圈发照片,被寄予厚望的个人视频号也很少有做成的;反倒是那些在公众号时代便取得过成功的专业媒体,借助着出色的制作资源迅速“玩明白”了视频号。
避开社交压力为什么期待中的“个人创造力”并未如愿萌发,反倒是严肃、正经的公共议题在视频号大行其道?
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作为一款即时通讯工具,微信的功能先天带有“强社交关系”的基因,个人固然可以借助熟人带来的流量解决视频号从零开始运营的“冷启动”问题,但另一方面,创作与分享也必然会受到社交关系的掣肘。
从社会学角度上看待,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个地位与角色。其中,“地位”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角色”则是指他在那个位置上应该表现出怎样的行为。举例来说,一个男孩的地位之一是“某某某的儿子”,而他的角色就是“像孩子一样”接受父母的管教和庇护,并且听从和尊重父母。
问题恰好在于人拥有的多重角色上:你可能在同事面前不苟言笑,但和亲密朋友在一起时会神经大条嘻嘻哈哈;可能在家人面前很有礼貌,打起竞技游戏来却脾气暴躁……人总是要像演员一样根据场合适时“切换人格”,而切换的手段便是“印象管理”,也就是说将自己特定的一面展示给特定的人。
互联网上的印象管理通常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在不同平台注册多个账号、同一个平台注册大号与小号、用朋友圈分组功能精确控制谁能看到什么,这些手段都能让人很好地平衡自己拥有的多个角色。
然而,作为一个半公开的平台,视频号会稍显粗暴地在熟人面前打破不同身份之间的界限,在目标对象之外的人面前暴露那些隐藏的癖好,从而让一个人印象管理的努力付之东流。
不难设想,当你点赞与分享的视频会被七大姑八大姨所看到,当你开启直播后许多久未联络的微信好友打出“哎呀,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的弹幕时,任何私人性质的娱乐分享都会面临着巨大的社交压力。那些不希望自己的个人爱好被平台“出卖”的人,都会选择对视频号敬而远之,就像你不会愿意让不熟悉的朋友关注自己专门诉苦的微博小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