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美团饿了么的算法陷阱:骑手收入越涨越少,平台抽成越涨越多


配送|美团饿了么的算法陷阱:骑手收入越涨越少,平台抽成越涨越多
文章插图
文 | 市值榜,作者|连禾,编辑|赵元
比外卖速度,恐怕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中国抗衡。
在过去的十年中,资本为了抢占外卖市场份额,他们不断发出“抢滩行动”“冬季战役”等补贴大战。当硝烟散去,美团、饿了么踩着一堆“尸骨”爬了出来,几乎瓜分整个外卖市场。
美团、饿了么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算法,对超过700万的外卖骑手进行细致考核。他们希望不断削减外卖所需要的时间,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从而提升用户的粘性和使用频次。
现在中国的外卖速度和体验,比过去任何阶段都更好了。
论商业模式,用算法提升效率无可厚非。但算法的阴暗面也不断显露,外卖骑手为了更快配送、躲避平台惩罚,交通事故、猝死事件频发,成为算法中最大的受害者。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明确要求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这一文件出台,意味着美团饿了么的算法霸权的时代结束了。在今后的商业竞争中,外卖平台除了用算法提升效率,还应该承担起更多科技向善的责任。
01巨头苦战十年,用重金砸出的赛道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宿舍里,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张旭豪情绪激动,他说自己要做一家150亿美金的公司,这是汪渊第一次见到张旭豪,他后来回忆时说,“我觉得他(张旭豪)是神经病。”
但没过多久,一个叫“饿了么”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上线,汪渊成了张旭豪的创业伙伴。在这五年前,大众点评网成立。
这是外卖这门生意蛮荒时代的缩影。到今天,外卖服务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4亿,超700万外卖骑手穿梭在城市的每个角度,奔向无数等待着用餐的用户。
外卖这门生意,从出生起就注定会成为一块大蛋糕——如果说刚需且高频是这一商业模式得以成立的前提,那么包括家庭户数小型化、单身化、工作时间长等用户画像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巨头没理由不染指。
2013年11月,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美团正式进军外卖业务;一个月后,淘宝紧随其后,推出移动餐饮服务平台“淘点点”;次年5月,李彦宏携百度外卖再度跟进。
接下来的2014年被称为国内外外卖行业的真正元年,这年底,饿了么占据30.58%的市场份额、美团27.61%、淘点点与百度外卖各为11.2%、8.55%。
但巨头也好,已占据先发优势的饿了么也罢,在这个格局未定、方兴未艾的战场里,没人想做第二,于是一场围绕用户、骑手、商家、资本的竞速战拉开帷幕,再后来,这被称为互联网史上最惨烈的补贴大战。
饿了么前员工李立勋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美团比我们补贴凶,最开始的时候一元两元的补贴就顶天了。美团上来就是20元减10元,最狠的城市还有20元减19元。“他回忆,2014年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城市经理甚至要拎着现金直接去给到餐厅发补贴。
一组数据更能体现这场战争的惨烈。公开财报数据显示,美团在2015年到2018年近4年内,都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亏损总额合计1508亿元,调整会计准则后,这一数字仍高达227亿元。
即便在外卖大战后期,巨头也垂涎这块蛋糕。
2018年4月,滴滴外卖在江苏无锡正式上线,与美团、饿了么开启“外卖大战”。无锡一度聚集了近万名滴滴骑手,有人坐20多个小时火车来“参战”,还有便当店店长亲自上阵送滴滴外卖。
为了应对对手,饿了么甚至打出“干死美团、碾压滴滴”的条幅。一时之间无锡人民成为全国羡慕的对象,有网友晒出外卖单,原价59.3,各种补贴打折之后,只要1.8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