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我军史上最强的旅,走出了2位上将,1位中将,5名少将

1946年6月,蒋介石在调兵遣将完成,自以为胜券在握后,便悍然撕毁国共双方达成的停战协定决定发动全面内战 。他首先把目光盯住了地处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的我中原解放区 。
蒋介石|我军史上最强的旅,走出了2位上将,1位中将,5名少将
文章图片

王树声郑重地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 。党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是对你们最大的信任 。你们在豫西敌后活动了一年多,有独立作战的经验,一定能战胜敌人,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
皮定钧向来是接受任务不讲价钱的,他和徐子荣代表全旅指战员向王树声表示:
“请首长放心,坚决完成掩护任务,我们一定以战斗的胜利,回答党对我们的信任 。”王树声满意地点点头 。可是话虽这么说,以一个旅6000人(也有资料说7000多人)掩护5万多人转移,风险太大,凶多吉少 。王树声看着自开辟鄂豫皖根据地以来一直跟随自己的爱将,心中难免一阵酸楚 。他沉重地低声说:
蒋介石|我军史上最强的旅,走出了2位上将,1位中将,5名少将
文章图片

“旅的几位领导干部,每人准备一套便装,关键时刻可以换装 。”换装意味着什么,大家自然心知肚明 。王树声是我军的高级指挥员,给皮定钧这样的建议,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
但是老领导给的这一条建议,皮定钧没有遵从 。为何皮定钧没有遵从?因为他知道在如此凶恶的环境中,如果旅领导都给自己留后路,准备便装以便在部队打散时穿上便装逃跑,这样会动摇军心,1旅的所有领导都没有准备便装,这决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在艰难困苦时刻显示的大将风度 。
其实在皮定钧接受任务的6月24日下午,他就在思考,为了中原军区的大局,“丢卒保车”全旅上下毫无怨言,但“保车能不能不丢卒”呢?一旅官兵都是他从抗战中出生入死拉出来的战士,这个“卒”可是6000多条生命,6000多名抗日精英啊,他不甘心也不忍心!于是,他和旅党委接受任务后,一面部署部队阻击敌人,一面思考在完成掩护主力任务后的生存问题,研究如何创造“保车不丢卒”的奇迹 。
蒋介石|我军史上最强的旅,走出了2位上将,1位中将,5名少将
文章图片

其时的第1纵队第1旅下辖3个团,6000余人,驻扎在光山县泼陂河地区的白雀园,位于中原部队驻区的最东面,守卫着中原解放区的东大门 。旅长皮定钧和政委徐子荣接受任务后立即赶回白雀园,迅速召开旅党委会议,制订作战计划 。
当时1旅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伪装成主力后,必然陷入国民党军的包围,如何迅速跳出包围圈,这是第一步,如果这一步做得不好,很可能会全军覆没,其实上面已经让他们完成任务后自行决定突围方向,意思很明显,对1旅的突围不抱希望 。第二是跳出包围圈后向哪个方向走,因为四周都是敌人,选定正确的方向至关重要 。第三是战法的确定 。因为四周都是敌人,即使跳出包围圈,从大的态势上看,仍在包围圈中 。对于这三个问题,皮定钧是如何解决的呢?
蒋介石|我军史上最强的旅,走出了2位上将,1位中将,5名少将
文章图片

一是完成任务如何迅速摆脱敌人 。旅党委有人提出:“集中火力,选择敌人两军的间隙强行突破,劈开一条血路,沿着大别山脊向东插 。”这个方案一提出来,马上有人反对:“这样一来,就马上暴露了我们的企图,我们很难脱身 。”
还有人说:“向东南,直奔大别山腹地,这样走还可以避开顾敬之的土顽势力 。”这条路,皮定钧也考虑过,还派人去实地侦察过,但是那里地形复杂,必须强占高地,而且很难做到避实击虚,只能硬突,敌人十几万人马,怎么也能把你堵住 。“可以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还能化零为整吗?这是逃命为主的无组织行动,是绝对不能采取的 。皮定钧态度严肃,会议有点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