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我军史上最强的旅,走出了2位上将,1位中将,5名少将( 二 )


蒋介石|我军史上最强的旅,走出了2位上将,1位中将,5名少将
文章图片

一直没怎么发言的旅政委徐子荣说话了:“来个回马枪:完成掩护任务后,我们全线出击,然后一收,在哪儿藏起来,等敌人出击,他追过去,我们再往东插 。问题是一个旅,防守20多公里宽的正面,怎么收?向前一个佯攻,这好办,可紧跟着收下来,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藏兵,谈何容易?”徐子荣的话提醒了皮定钧 。他立即想到了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方:刘家冲 。
1946年6月26日,1旅已经完成了掩护任务,26日晚,一场瓢泼大雨让人无法辨识方向,皮定钧感到机会来了,立即命令部队撤出阵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到事先计划好的距白雀园几十里路的刘家冲隐蔽集结 。敌人紧追不舍 。为了迷惑对方,皮旅向西追随主力10余公里,之后悄然东返,在27日天亮之前进入刘家冲,钻进黑松林隐蔽下来,从而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
蒋介石|我军史上最强的旅,走出了2位上将,1位中将,5名少将
文章图片

皮定钧的儿子皮效农回忆说:“父亲对山川地形地貌的把握有着惊人的记忆力 。抗战时他在一二九师刘伯承手下当团长,有一次骑马去师部见刘师长 。一到师部,刘师长问他一路上经过几座山、几条河、几个村庄,叫什么名字,什么地形,把他问住了 。他只顾骑马赶来,没有想到其他的 。但从那以后,他就多了一个心眼 。凡是走过的山川河貌,他都一一默记在心 。部队一到宿营地,他就去看地形地貌 。中原突围时,皮旅隐蔽在刘家冲那个小山沟里,就是父亲在白雀园驻地附近的一个地方,他早就看中了这个隐蔽之地,这片黑松林里最终隐藏了皮旅6000人马 。”
二是跳出包围圈后向哪个方面走 。在旅党委会上提议说有人建议西进去追主力 。但这个建议被否决了,理由很简单,如果尾随主力西进,势必把敌人全部引向西,这对主力极为不利,而且把自身置于3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之中,有被前后夹击的危险 。向南,有长江天险,一支孤军要突破它是绝对不可能的 。向东北或向北?黄淮平原和纵横交错的河流,眼下正是黄梅雨季,要连续渡河是不可想象的 。
蒋介石|我军史上最强的旅,走出了2位上将,1位中将,5名少将
文章图片

那么只有唯一的方向———东面,与主力背道而驰,把追兵引向东,减轻主力的压力,但东面有敌四个军,还有反共老手顾敬之的地方武装 。面对十几万敌军,历时半年,打下的几十道铁箍,以区区数千人之旅、疲惫之孤军闯如此雄关,无疑是以卵击石 。
然而,“敌人守备最坚固的地方,也有可能是最薄弱的地方” 。皮定钧思考,主力西进可以瞒住敌人一时,但无法长久隐瞒,敌人一旦得知主力西进,东部兵力会涌向西部,东部就会转变成为敌人守备的薄弱环节 。
蒋介石|我军史上最强的旅,走出了2位上将,1位中将,5名少将
文章图片

三是战法的确定 。皮定钧确定了出其不意、避实就虚、见缝插针的战法 。这种战法颇像金庸小说里的高深武功“凌波微步”,“凌波微步”是依照周易六十四卦的方位而演变的武功步法,步法甚怪,须得凭空转一个身或跃前纵后、左窜右闪,方合于卷上的步法 。御敌对阵时只需按六十四卦步法行走而无需顾忌对手的存在 。
“凌波微步”的武学原理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看似没有规则,实则是根据敌人的破绽和缝隙来确实走位 。而1旅在突围的过程中就是采取“凌波微步”的走法,虽然看起来凶险万分,但总是有惊无险 。
为了保证孤军行动的安全,皮定钧事前抽调了100多名具有丰富侦察和作战经验的骨干,组成一支精干的便衣侦察分队,作为整个部队的先行探路者 。每人配备1支手枪和1支冲锋枪,还专门配备2门电话机,窃听敌军的电话通信,确保获得敌军的准确情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