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互联网“收割”网瘾父母( 二 )
“闺女,得空了给妈妈的芒果浇浇水。”张颖已经连续两个月收到妈妈发来的“浇水”链接。虽然要浇几百次水才能收获一箱水果,偶尔还要答题、半夜起来偷水滴,但张颖妈妈乐此不疲,甚至研究出了一套快速“催熟”水果的办法,“先在果园里进入多多买菜,不仅买菜便宜还能给水滴奖励,下单还能领化肥”。
文章插图
拼多多“种水果”小游戏页面
与种水果相比,做过会计的李蕾妈妈觉得,还是刷视频赚金币更划算。
“一个20秒的视频得8个金币,看1250个视频可以赚一万个金币,一万个金币可以兑换一元钱。”本着“不要白不要”的原则,李蕾妈妈再次拿起了计算器,像当年计算工资支出那样算着怎么在短视频极速版APP上赚更多金币。
“看视频赚金币太慢了,邀请一个好友可以获得30块钱,活跃的好友还有额外奖励,如果我把跳广场舞的阿姨们都拉进来,可以赚到五百块呢。”李蕾妈妈感觉,自己好像发现了赚钱的“捷径”,越刷越停不下来。
老年人,正在成为新一代“网瘾人群”。他们既对抖音快手上的热门段子如数家珍,又喜欢对直播间的“伦理大战”激情点评,还乐得在极速版上一边刷视频一边赚钱。
有分析认为,老年人沦陷于互联网,或许源于他们无法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去年受疫情影响,线下娱乐项目受限,又加深了这种状况,老年人只好拿起手机,“看看年轻人都在玩什么”。
没想到,这一看,无形之中上了瘾。上瘾的初始,是好奇和新鲜感:“隔得这么远,怎么能看见她跳舞呢”“这个菜还能这么做”“这个人也太搞笑了”。
不过,在算法和套路的组合拳之下,形形色色的小视频在手机屏幕上层出不穷,越刷越合心意,老年人开始集体沦陷互联网。
互联网“收割”网瘾父母但等待着“网瘾父母”的,还有数不尽的互联网骗局。
过去,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线下、纸媒和电视。但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信息更新慢的父母辈,更容易被“套路”。
短视频和直播,看着看着就变成了广告和推销。
刘阿姨关注的情感直播间,往往播到一半,扮演调解员的主播就开始“给家人们发福利”,有几百上千的保健品,也有看似昂贵的项链首饰。有时候主播和工作人员还会表演“现场打架”:主播为了给“家人们”“最低价”与厂家battle,一声高过一声,最后终于说服厂家,“原价2999被砍到299”,让刘阿姨感觉“不买亏一个亿”。
【 父母|互联网“收割”网瘾父母】网络文学也开始“收割”中老年用户。
“时隔两月,我爸再一次因为沉迷网络小说去治颈椎了。”一位豆瓣网友分享了爸爸沉迷网文的趣事,下面不乏“爸爸爱看知青文,妈妈爱看霸总文”“我姥爷78了,沉迷武侠修仙小说”的评论。这些用户表示,看着看着,小说页面就开始引导父母们下载APP、关注公众号、付费阅读,找不到免费阅读渠道的父母只好乖乖“打赏”和充“会员”。
爱贪小便宜,则是老年人被拿捏的“死穴”。团购、砍价、拉新、种水果、刷视频赚金币,代替催婚、催生、介绍对象,成为老年人们聚在一起的高频话题。
老年人的共情力,也被当成互联网诈骗的工具。
在短视频、直播间以及各种网页上,既有“东哥哥”、“董姐姐”向阿姨们嘘寒问暖,又有卖茶、卖保健品、卖理财产品的“干女儿”“干儿子”暖心倾听。热播剧《都挺好》里苏大强遭遇情感诈骗和理财诈骗的双重悲剧,似乎正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中上演。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