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生无战绩一战而败的三国之将,为什么获得“毛泽东”高度评价?

纵观古代历史上,两军相持时,武装力量相对薄弱的一方几乎是率先发动攻击 。在历史的舞台上因统帅的智勇,战术的诡秘而上演了一场场以少胜多,精妙入神的战役 。
比如:淝水之战“谢玄”领兵八万打败前秦“苻坚”百万大军 。【巨鹿之战】项羽两万人打败秦军四十万人 。而“官渡之战”曹操以区区两万人打败袁绍十万大军 。
三国|一生无战绩一战而败的三国之将,为什么获得“毛泽东”高度评价?
文章图片

司马懿剧照
可以说,司马懿这一步棋设计的比较宏伟,其意义深远 。何时主动出击,何时据守不出,都把握的恰到火候 。其实,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各有千秋,两个人的智勇谋略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但是,为什么!司马懿总是处于被动挨揍的局面,而不还击呢?
我曾经有两篇文章写到,关于蜀魏两国所面临的对内和对外的局势不尽相同 。诸葛先生是要借用“北伐”的大旗来感召蜀国上下的一种政治意识和民众信念,以此巩固蜀国政权的团结稳定和自己不可替代的角色 。他尽心竭力地发动北伐战争,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北伐激发蜀国上下团结一致的抗曹高潮 。
三国|一生无战绩一战而败的三国之将,为什么获得“毛泽东”高度评价?
文章图片

诸葛亮剧照
因为,安身乐业久了,势必会闲来生事,以至于上演蜀国内斗大戏 。我记得在康熙时期,平西王“吴三桂“驻守云南剿匪期间,就是不断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剿而不灭”,继续再剿的战略而长期留守于云南 。
对事情并不一定要在感情冲动下才能完成,它能够在平心静气的辩证中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
只有让敌人存在,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 。这也就是说司马懿为什么既要和蜀国时而发生战争时而据守不出的原因吧 。只有借助蜀军北伐为机会从而牢牢地抓住曹魏的军权,但同时还不能把自己的家底拼光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看明白了吧 。司马懿是能不打就不打、能守就守 。守住魏国的大门,不让蜀军进来,对司马懿来说就是小事一桩 。
三国|一生无战绩一战而败的三国之将,为什么获得“毛泽东”高度评价?
文章图片

三国“司马懿”剧照
反而言之,对司马懿来说,通过坚守和蜀国打一场经济战,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但是,由于司马懿的私心,以至于让曹魏一次次丧失了全面反击蜀国的大好时机 。
司马懿在三国时期绝对是一个天才的谋略家 。本文的主角“羊祜”自幼颇受司马懿的陶染,在司马懿之后也成为了一个谋略专家 。羊枯出生公元221年,出身在汉魏名门士族之家 。祖父羊续汉末时期是南阳太守,父亲羊衜任曹魏时期上党太守,母亲蔡氏是左中郎将蔡邕的闺女同时还是著名的儒者,姐姐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的老婆,羊祜娶了夏侯渊之子夏侯霸的女儿做妻子 。
三国|一生无战绩一战而败的三国之将,为什么获得“毛泽东”高度评价?
文章图片

羊祜剧照
梳理这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来看,羊祜和曹氏集团与司马家族都是亲属关系,但他更偏向于司马家族,所以成为了司马集团中的一份子,深受司马昭、司马炎两代君主的信任 。
曹魏政权纷争时期,司马家族和曹魏集团各自都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相互内度不断,因为和双方都有亲属关系 。身处司马家族和曹魏集团夹缝中的羊祜不想卷入到政治旋涡之中,所以他选择了逃避,以至于让他身处于斗争的旋涡却一直平安无事 。
冷静是生活中的一种哲学,冷静是一门艺术,冷静更是一种貌不惊人的大智慧 。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兵变,诛杀曹爽,夺取军政大权 。军变之后,司马懿不竭余力地剪除曹氏集团在朝中的势力,和曹爽有关联的许多人受到了波及 。羊祜的老丈人夏侯霸为了躲避屠戮,叛逃蜀国 。但夏侯霸叛逃的事并没有涉及到羊祜,反而一路水涨船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