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守辽|银守辽:从清朝民国时期的一份执照和几张契约 看朝廷治理乡村的方式方法( 三 )


光绪六年(公元 1880 年)二月初六日 立具無事甘紺文字人張漢儒(画甲) 同侄子張吉慶(画甲)
作用意义:酒闹虽不是特别出格之事,但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儒家圣地,不容许胡作妄为 。凌辱学校势必受罚 。
这种行为犹如现在的治安案件,一旦发现,乡村保甲长就会联络绅士老爷发挥保证一方平安的作用,责令闹事人具结悔过,在他人担保下立下字据,若再犯事,则担保人就要首先担责 。
分析以上文件内容,说明清朝民国时期诚信教育不差,担当概念存在 。说下钉子就是铁,绝对不能出尔反尔,老百姓俗语“人没笼头拿纸栓”就是对信用最好的诠释 。契约和乡绅是乡土社会解决问题的基石,加上虽无后世完善,但执行较为严格、处罚颇有力度的国家法律,对乡村乃至全社会的治理也是值得称道的 。
不过民国及以前,完全私有制使社会各阶层地位过于悬殊,人们之间拥有物质的过渡差别导致了阶级斗争无处不在,国家虽然建立了系统的治理体系,实践当中往往打了不小的折扣 。
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了解历史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
备注:本文图片未经作者许可,请勿擅自利用
作者名片
银守辽|银守辽:从清朝民国时期的一份执照和几张契约 看朝廷治理乡村的方式方法
文章图片

【作者简介】银守辽,字子梁,喜好文史地理,专注方志家乘 。农事巨变之际,期冀把根留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