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漫话清朝退休制度,在官场询问年龄是严重忌讳,做官犹如去驿站

在通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仕途道路上 , 许多人耗尽了精力才得到了一官半职 , 因此他们更加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 , 但是在古代同样要面临退休问题 , 因此从宋代开始 , 便对此进行了制度上的设计 。
一、古代官场为何有两个年龄?隐藏怎样玄机 。
在古代官场七十悬车 , 告老还乡的旧俗 , 然而 , 毕竟学而优则仕的这条道路实在艰难 , 有些人到了头发花白之际才做了一个官 , 自然非常恋栈 。这样便逐步形成了为官者的自然生理年龄和所谓的“官年”两种记述办法 。
清朝|漫话清朝退休制度,在官场询问年龄是严重忌讳,做官犹如去驿站
文章图片

雍正画像
年龄造假一直是历代官员简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由于历代均有到龄退休制度 , 在履历中存在很多造假、谎报年龄问题 。吏部一般对这种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甚至彼此形成默契的潜规则 , 雍正发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此后他还专门对虚报年龄做了专门批示:“朕览文武官员履历 , 开载年岁多有不实 。或年岁本少而增之为多 , 或年岁本多而减之为少 。”与此同时又下达了一道关于及时改正虚报年龄的谕旨:“特发训谕 , 凡各官从前之年岁不实者 , 着即改正 , 令以实在年岁开明注册 。”雍正非常注重社会年龄和心理年龄 , 也并非只因为年龄略大就不再使用 , 如果有才能 , 雍正照样破例留用 。山西太原总兵向雍正奏报 , 平桓营守备梁玉年68岁 , 但工作方面非常突出 , 只因年老问题而被纳入退休范围 。雍正反对这样办理 , 认为人才可用 , 于是提升梁玉为游击 。《清世宗实录》
清朝|漫话清朝退休制度,在官场询问年龄是严重忌讳,做官犹如去驿站
文章图片

咸丰时期票据
不光雍正对官员年龄相貌和档案记载问题给予关注 , 在此前的唐宋 , 年龄问题一直成了官员难以回避的问题 , 且大体有两个极端 , 即官员看着太年轻 , 而简历写的年龄达到了标准 。另外一种情况是官员看着太苍老 , 而简历写的年龄却小了很多 。这种现象到了清代也基本大致相同 , 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年龄与外貌不符的现象 。从当时文官籍贯和各省官员的平均年龄来看 , 平均年龄小的省份 , 其得官相对较易 , 八旗出身的官员年龄最小 , 平均在40.8岁左右 , 其他各省中级官员如通判、州判、州同、县丞、主簿、典史平均年龄在44.3岁 。同知、知州、知县为中间层级 , 平均年龄为44.6岁;主事、郎中、知府、道员年龄层最高 , 平均为46.1岁 。《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
三、做官为何如同走驿站?从宋代开始这一难题到了清朝也未能有效解决 。
从宋朝开始 , 做官的资格限制越来月多 , 回避制度也越来越严密 。为防止地方官员长久于一地为官 , 椅子还没坐热就给调走 。乾隆时期 , 认为郡守县令必须久于其任 , 方能治理一方 。然而这样的弊端是 , 给了地方巡抚揽权的机会 , 为州县官员大开奔走之门 。
就一个省而言 , 属你僚全看巡抚的脸色行事 , 巡抚偏私好谀 , 属僚就要善于逢迎 。三年大计决定升迁 , 以及平常遇到保题的缺位必须先纳贿赂 , 以及平常遇到保题的缺到引荐 。一且出现属员缺位 , 一时拿不出钱 , 就要求他日回报 , 如此才能得到推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