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鸦片馆的真实场景:男子骨瘦如柴,女子长相靓丽,却任人摆布

众所周知,1840年的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而导火索,正是钦差大臣林则徐所主张的禁烟运动,两次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都成为了战败的一方,这多少让人感到疑惑,在此之后,鸦片之风究竟有没有得到整顿?
一组数据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根据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的调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全国上下4亿人口,烟民大多为沿岸居民,人口在200万左右 。
鸦片|鸦片馆的真实场景:男子骨瘦如柴,女子长相靓丽,却任人摆布
文章图片

早在咸丰年间,广东的鸦片商人将其带入南昌销售,在军阀统治时期,南昌的烟馆逐渐增加,设备逐渐讲究,在青楼所开设的“精室”当中,客人一边吸烟,还能够享受女子侍候烧烟、点火、捶腿等服务,这种享受夜以继日,成为了奢靡的代名词 。
伪满洲国期间,1935年,日本人藤井出资40万开设桃园路青楼,这里也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红灯区之一 。
鸦片|鸦片馆的真实场景:男子骨瘦如柴,女子长相靓丽,却任人摆布
文章图片

里面大部分青楼女子,基本上都是被拐骗买卖到此,稍有不如意,被打骂挨饿是常见的事情,青楼主人也会使用鸦片来腐蚀她们的心智,不少女子在接受鸦片之后,开始变得慵懒,好吃懒做,同时诱导嫖客吸取鸦片,以便赚取更多的经费 。因此在近代旧照片当中,不少风尘女子,也是烟不离手 。
更让人有些害怕的事情在于,鸦片从一种昂贵的奢侈品,逐渐发展成穷人也能够消费得起的产物,无论是《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又或者是《骆驼祥子》当中的黄包车夫,都能够享受到烟土带来的快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鸦片|鸦片馆的真实场景:男子骨瘦如柴,女子长相靓丽,却任人摆布
文章图片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就曾经提议:“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 。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鸦片所带来的税收,成为了清政府和后续统治者无法拒绝的一笔收入 。
1871年,李鸿章麾下淮军军费达到了700万,而其中38%来自于江苏的鸦片税收,早在19世纪80年代,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鸦片的清朝,就已经基本实现了鸦片的自给自足,1910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鸦片种植国 。
鸦片|鸦片馆的真实场景:男子骨瘦如柴,女子长相靓丽,却任人摆布
文章图片

袁世凯复辟之后,护国战争爆发,然而各路军阀行军打仗,军饷如何筹集?云南都督唐继尧就提出:“设烟厘金,每百两收滇币五元”,在此之后,鸦片之风更甚,北洋期间,各路军阀为筹集军费,也开始鼓励大力种植,哪怕是到了抗日战争期间,依然有着“川军两杆枪,一杆汉阳造,一杆大烟枪”说法 。
【鸦片|鸦片馆的真实场景:男子骨瘦如柴,女子长相靓丽,却任人摆布】一直到50年代,鸦片馆才被正式取缔,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也希望这一段过往,能够给人们深刻的教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