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中兴国家、能布令德——庙号“宣宗”的中华王朝皇帝们( 四 )


朱瞻基即位后,挫败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停止了祖父在位时期诸多庞大的军政计划,又数次亲自率军巡边,击败漠北诸部的入寇,英武果毅不下祖父当年风范 。对内则任用一大批贤臣,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体恤民情,与民休息,因此国家的元气得以迅速恢复,社会矛盾大大的缓解,农商经济也得到空前发展,所以后世史书把朱瞻基和其父朱高炽在位时期称为“洪宣之治” 。
朱瞻基除了治理国家比较出色外,还具有高超的艺术素质,在绘画方面极有造诣,书法也遒劲娴熟,可以说文武兼备,在明代皇帝中算是比较出色的一位 。
但朱瞻基在以上比较出色一面之外,也有譬如废原配皇后、沉迷于促织、开办内书堂重用宦官、弃守安南等等失德乃至给后世带来隐患之处,这也是他作为一代帝王所存在的缺陷 。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来说朱瞻基还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的治国政策给大明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稳定和发展时期,大明国势在他的治理之下依旧强盛无比,朱瞻基因此被后世史书赞誉为“守成之主、太平天子”,这些好评对朱瞻基来说都不过誉 。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正值年富力强的朱瞻基于三十七岁的盛年突患重病(很有可能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随即驾崩,遗憾地结束了他短短十年的皇帝生涯,如果他没有这么快驾崩的话,他的治国功绩还要远远大于他原本历史上的成就,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也不必苛求了 。
朱瞻基驾崩后,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奉遗诏即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 。英宗给父皇上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上庙号“宣宗”,葬于昌平天寿山景陵 。朱瞻基是中华历史上第四位获得“宣宗”庙号的皇帝 。
王朝|中兴国家、能布令德——庙号“宣宗”的中华王朝皇帝们
文章图片

十五年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瞻基的继承人明英宗朱祁镇贸然出兵,亲征瓦剌,结果大败亏输,自己也被瓦剌俘获,造成几乎倾覆大明社稷的“土木堡之变” 。长眠于景陵的明宣宗朱瞻基恐怕没有想到,他亲手册立的皇太子,居然才是他留给大明的最大隐患 。如果他地下有知的话,不知作何感想 。
第五位:清宣宗旻宁;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皇宫阿哥所内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永琰嫡福晋喜塔腊氏为他诞育了他的次子(也是嫡长子),孩子满月后,皇祖乾隆帝亲自赐名为“绵宁” 。因为他的父亲永琰已经被乾隆帝秘密立为储君,所以连带着这个小婴儿也被格外重视,待遇优厚 。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秋狝热河,时年十岁的绵宁也跟随皇祖乾隆帝及父亲嘉亲王永琰一同出行,参与行猎 。之后,绵宁首次出猎就获一鹿,这让乾隆帝大喜,赐孙儿黄马褂、花翎,以示奖励 。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位六十年的乾隆帝按照当年即位时所立下的诺言,把皇位禅让给三十六岁的皇储永琰,自己退位为太上皇帝 。永琰即位后改名颙琰,改元嘉庆,立嫡福晋喜塔腊氏为皇后,并在当年为十五岁的嫡长子绵宁举行大婚典礼 。
嘉庆二年(1797年)绵宁的生母皇后喜塔腊氏薨逝,嘉庆四年(1799年),皇祖、太上皇帝乾隆帝驾崩,嘉庆帝得以亲政 。四月,根据当年雍正帝所创立的密建皇储的家法,嘉庆帝亲自书写传位诏书,把绵宁的名字写在上面,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之内,不过这件事情绵宁本人并不知道 。
王朝|中兴国家、能布令德——庙号“宣宗”的中华王朝皇帝们
文章图片

嘉庆十八年(1813年),京师有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此时嘉庆帝尚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年三十二岁的皇次子绵宁正在宫中上书房读书,他临危不惧,率领宫中护卫、太监、差役等人严守关防,关闭内廷宫门拒敌,并亲自以鸟枪击毙两名翻越宫墙的天理教徒,振奋宫内人心,此后宫外援军赶到,绵宁指挥内外护军奋力作战、全歼杀入宫中的天理教徒,立下了大功 。远在避暑山庄的嘉庆帝接到急报后异常欣喜,特别下旨嘉奖绵宁,并晋封其为和硕智亲王,他用来杀敌的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 。此后,绵宁更受父皇嘉庆帝的器重,称赞他“忠孝兼备”,绵宁在嘉庆帝心目中的密立储君之位更加牢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