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汤和:明朝少数善终的人,“适时”退隐,为安君心70岁妻妾数百名
文章图片
郭子兴有意历练朱元璋,便让朱元璋带领一队人马征讨元军 。汤和追随朱元璋横渡长江、攻占南京及镇江等地,每每出战总是殒身不恤、大败元军,最终成为了统军将领 。彼时,身为元帅的朱元璋表面上冷峻严肃,但私下一定对汤和的种种举动感激不已、记挂在心 。
不邀功不请赏,即便面对差别待遇,依然选择平静接受
公元1368年,叱咤一方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制称帝,定国号为大明 。完成登基大典后,太祖迅速带兵平定了川甘云等边陲之地,统一了全国的政权 。
在江山已稳的太平日子里,朱元璋想到了对多年来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良将逐一进行封赏,于是洪武三年,朱元璋一共封了6位国公,28位侯爵以及2位伯爵 。
不过可惜的是,6位国公里居然没有汤和,汤和只是位列于28个侯爵的队伍中,爵位名为“中山侯”,至于汤和后来被尊称为“信国公”,也是8年之后的事了 。
在大明建制后的首次犒封大典上,尽管忠心耿耿的汤和受到了皇帝的差别对待,可他却并不介怀,选择平静接受 。
文章图片
汤和在受封侯爵之后,一如既往地忠心辅政,不仅将朱元璋交办的任务完成得尽善尽美,还时常主动向太祖做自我检讨 。
【汤和|汤和:明朝少数善终的人,“适时”退隐,为安君心70岁妻妾数百名】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眼里,这样的汤和特别“识趣”,汤和的一贯表现让疑心颇重的朱元璋甚感放心,于是,才有了洪武十一年,汤和被敕封为“信国公”一事 。
谨慎低调的汤和处事皆顺圣意,换来的是天年得养、老而善终
明太祖朱元璋年纪渐长后,眼见盛世之太平,却心忧社稷之长远,最担心那些权谋在握的老臣们有不轨之心、染指江山皇权 。
聪明的汤和最先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思,他从功臣堆里第一个站出来,叩首请求道:臣日渐衰迈,早已不复当年之勇,还请圣上恩准老臣辞官还乡、颐养天年 。汤和的请奏正合朱元璋之意,于是朱元璋不但当即准奏,还厚赏了汤和,并要求他日后每年都要回京觐见 。
文章图片
汤和带着妻儿老小,载着皇帝的赏赐,也算是荣归故里 。可汤和却并没有因为离开了朝堂而放松了警惕和顾虑,他知道多疑的皇帝一定在自己的身边安插了耳目 。
因此,汤和不但告诫家人仆从谨言慎行,而且为了装成一副安于享受平民之乐的样子,汤和还在70岁的高龄之际,在家中养了百余名妻妾——如此一来,皇帝一定会认为汤和已经无心于权势、只求一夕之俗乐 。
满头白发的汤和的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但他谨遵圣命,年年都会如期入京觐见 。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抱病的汤和在家人的陪伴下硬撑着羸弱的身体觐见了朱元璋,汤和已经病得无法言语,只能不停地向皇帝叩头行礼 。
朱元璋抚摸着汤和枯若干枝的手背,想起往昔68年的岁月中两人的戎马情谊,不禁百感交集,老泪纵横 。
文章图片
从那以后,朱元璋彻底对汤和撤销了防备和怀疑,汤和也因此而得到了善终,于洪武二十八年平安终老 。
星海如流,岁月成碑,年少时的义无反顾和风雨同程,让策马从征的朱元璋和汤和成了好兄弟,那时的相互支撑、并肩为战,纯粹且简单,没有名利杂念、也没有权衡以及私欲 。
而光阴轮转之后,朱元璋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并攀上了皇权高位,比其年长3岁的汤和却成了人臣 。
推荐阅读
- 少数人|互联网可以创造强者的财富,也可以导致弱势群体愈发贫穷
- 广告|苹果为少数第三方应用悄悄购买谷歌搜索广告 引起开发者不满
- 谢青|“双11”的另一种温度:听见“少数人”的声音与需求
- 残障|“双11”的另一种温度:听见“少数人”的声音与需求
- 明朝|在古代,截杀外地来的新官,然后冒充对方的可能性大吗?
- 明朝|明朝十六帝,没有一帝不奇葩:都在这儿了,值得收藏
- 明朝|明朝最奢华的皇室墓地,藏有五千多件珠宝,墓门敞开,却从未被盗
- 皇太极|明朝曾与皇太极和谈,双方筹码十分接近,崇祯帝为何坚决不同意?
- 郑和下西洋|印度洋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经翻译后,世人才知郑和下西洋真实原因
- 俸禄|明朝俸禄低到令人发指,为何还人人想当官?只要陋规还在都能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