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选侍|大明移宫案:东林党的夺权政变
晚明三大案,以“移宫案”最为无聊,因为此案所有过程记录详实,似乎并无可细推之处 。说白了,就是一群大臣如何斗光宗遗孀李选侍的故事 。那为什么如此清晰的事情,却被列为疑案,在大明末年经常被反复提出来?
原因有两个 。其一,“移宫案”成为了党争的工具;其二,“移宫案”所谓的脉络清晰,经不起推敲 。而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东林党人一次打着尊君护国旗号的政变 。
文章图片
天启初年的时候,出现了所谓“众正盈朝”的局面,说的就是东林党控制了朝局 。而那个太监王安,在光宗出阁读书之后,就是光宗的侍读 。因为万历年间东林党人是坚决拥护光宗做太子的,所以王安和东林党人是有传统的革命友谊 。
在天启初年,外朝基本上是东林党人的天下,而内廷就是王安说了算,特别是当时王安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身份,在君主年幼时几乎可以代为“批红”(皇帝决策权) 。
一内一外的配合,东林党几乎掌握了朝堂的最高话语权 。
第二,李选侍不一定非得搬离乾清宫 。
的确有祖制,新君登基大典需用到乾清宫,新君也确实要提前入住乾清宫 。但光宗登基的时候,当时就是住在慈庆宫的 。明代很多祖制,其实到了晚明时期,已经没什么人遵循了,神宗就是一个坏规矩的惯犯 。
文章图片
再者,朱由校当时已经没了嫡母和生母,且李选侍是被光宗点名照顾过朱由校的 。所以李选侍有“庶母”的身份属性 。
16岁这个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好是大婚的年纪 。在大婚之前和母亲住在一个宫殿里,又不是没有先例 。万历年间的李太后,就是在神宗大婚之后才搬离乾清宫的 。包括后来的内阁首辅方从哲也认为,李选侍晚些时候离开乾清宫,也并无不可 。
但东林党人坚持李选侍必须要离开乾清宫,且不能和朱由校有接触 。并且搬出了唐代武则天的例子,说李选侍想要干预朝臣,勾引朱由校 。我觉得你说李选侍想垂帘听政,我也认了,但动不动就扣上有悖人伦的帽子,这个其实挺过分的 。要知道当时李选侍照顾朱由校,也有两年的时间了 。
文章图片
第三,李选侍选择郑贵妃结盟没有理由 。
不要看万历年间“国本之争”闹得沸沸扬扬,郑贵妃也为了自己儿子能成为太子操碎了心,但是郑贵妃对朝局的影响真的有限 。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有一次神宗决定宦官的任用,郑贵妃对一个人选附和了几句,便遭到了神宗的严厉斥责,而那个宦官也被贬到了南京 。光宗最后在万历年能成为太子,说白了还是神宗没打算动他 。
万历年间尚且如此,光宗做了皇帝时,郑贵妃没了丈夫,儿子远在外地就藩,她能有什么影响力?就凭她是皇贵妃的身份?你看大臣敷衍她做皇后时的漫不经心,再看大臣们去郑贵妃外甥家嚣张的恐吓,说实话李选侍选择郑贵妃真的是瞎了眼 。
文章图片
我们别忘了,如果没有李选侍要做皇后这件事,李选侍应该和王安一样,与东林党人是有先天的友谊基础的 。如果我是李选侍,我一眼就能明白能不能当皇后,完全取决于王安和东林党人 。我为什么不和他们好好说话而要把朱由校藏起来,激化矛盾?
第四,驱逐李选侍就是断了新君的后路 。
李选侍想要的皇后之位,其实是有法理依据的——光宗允诺 。这点当时光宗托孤时,在场的人都听得真真的 。那为什么大臣们对这件事反应如此激烈,甚至连一个口头性的敷衍都不愿意给?而且一定要在新君继位之前赶走李选侍?
推荐阅读
- 雷锋网|快手回应“雷锋网”文章《快手的大明王朝1566》:报道严重失实,将启动法律程序
- 毛羽健|历史上的蝴蝶效应,一名普通官员的偷腥,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的崩塌
- 朱祁钰|大明风华:朱祁钰失败有三,心不狠只是次要,胡善祥才是主要原因
- 大明|大明之亡:藏富于官藏富于贾
- 朱棣|朱棣要立朱高煦为太子,解缙说了三个字,让大明多了2位明君
- 朱元璋|朱元璋曾被封为吴王,为什么称帝后定国号为大明,而不是吴朝呢?
- 朱元璋|放牛娃也有春天,明太祖的恩怨情仇,一个放牛娃建立的大明帝国
- 朱高炽|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仅在位264天,为何能为大明续命200年?
- 大明宫畔5麻将机超大投影怎么样?是哪里牌子?有何缺点?
- 裕王|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来就是既定的接班人,为什么还多次冒险参与倒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