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选侍|大明移宫案:东林党的夺权政变( 二 )


为了断朱由校的后路 。
李选侍|大明移宫案:东林党的夺权政变
文章图片

自古以来,皇帝与大臣斗,用的无非是三种套路:挑拨大臣与大臣斗,让太监与大臣斗,让外戚与大臣斗 。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大臣与大臣,东林党占优;太监与大臣,王安几乎算是半个东林党人了;那么只剩下外戚的可能性 。
外戚有两种来源:太后和皇后 。朱由校还没大婚,所以外戚只可能来自于先帝的后妃 。如果有朋友说明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戚问题,这个我也承认,但外戚的本质是什么?外戚的本质是后妃的影响力 。
明朝太后影响朝局的例子就多了 。张太后扶持英宗登基,孙太后参与“夺门之变”,李太后重用张居正等 。
李选侍|大明移宫案:东林党的夺权政变
文章图片

而像朱由校这样没有生母,没有嫡母,父亲这连一个高阶的妃嫔都没有的情况,更是第一次出现 。李选侍这个时候想要晋阶光宗皇后,那不是妥妥给大臣们找不自在吗 。所以大臣们要把这个潜在的危险也给排除了,还要赶在朱由校当了皇帝明白过来之前动手 。
第五,李选侍其实是讲理的一方 。
我的观点是,比起大臣们的用心险恶,反而是李选侍是最讲道理的那个 。其实如果你仔细看了过程,你会发现动粗的一方其实是大臣们,李选侍一方反而十分克制 。
比如史书说大臣们要去哭丧,遭到了李选侍心腹太监们的阻挠 。其实这点就很可疑 。这群大臣,年纪最轻的杨涟都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如果宫中太监真的不让他们进,他们能闯宫成功?同样的道理,在抢出朱由校之后,史书说李选侍派人去追,追截的人居然能被杨涟等人喝退?
李选侍|大明移宫案:东林党的夺权政变
文章图片

明代禁宫是有太监军的 。就算当时出动的不是武装人员而是一般的小黄门,但对付一群平均年龄五六十岁的老头子总绰绰有余吧 。李选侍到底有没有阻挠过大臣们?我们可以自己想想 。即便真的有,宦官们还能被喝退,那这群宦官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养得多高啊?
其实李选侍完全可以不理会大臣们,继续住在乾清宫,因为大臣们根本拿她没办法 。身为先帝遗孀,试问有几个人敢对李选侍采取强制手段?而东林党人用的办法,就是从舆论上对李选侍进行各种打压,最大程度能做的,也就是到乾清宫前和李选侍死磕,说什么要是你不离开我们就不走之类的没营养的口头警告 。
李选侍最后选择离开,反而恰恰说明了她讲理 。因为大臣们说的实在太难听了,连勾引新君这种话都说出来了 。要是有一个成年皇帝在,大明哪个臣子敢说出这种话?这妥妥地给皇室抹黑啊 。
李选侍|大明移宫案:东林党的夺权政变
文章图片

第六,从后续发展看此案远不如表明简单 。
李选侍被驱逐之后,朱由校在大臣的拥戴下登基了,但接下来的事情却非常耐人寻味 。
内阁首辅兼浙党领袖方从哲因弹劾致仕回乡;朱由校对大臣们说自己和母亲王氏以前在东宫时就经常受李选侍的欺负(此事与崇祯所回忆的有出入);然后宫里传出李选侍带着年幼的女儿要自尽的传闻;接着魏忠贤横空出世,王安,刘一璟,韩爌,杨涟,左光斗等相继倒台;李选侍最后还被升为了太康妃;朱由校和后来的崇祯的对李选侍的女儿一直照顾有加......
如果说“移宫案”有疑点,我倒是觉得这些才是最大的疑点 。而真相如何,我确实无法获知 。
李选侍|大明移宫案:东林党的夺权政变
文章图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不论是李选侍还是大臣,不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说白了都是有自身的利益诉求 。在“移宫案”中,东林党无疑是最后的赢家,也的确没有枉费他们费了如此多的心机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政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