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古代女子三岁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称呼

之前的两篇文章,我们谈过春秋时期的"姓氏"和"命名"两个主题,今天就为大家解读下春秋女子的名字 。
上次我们也提过当时给孩子命名的时间点,《仪礼丧服传》记载:"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就会为他命名,这点不分男女、不分贵贱都是相同的 。
那什么时候取字呢?《礼记曲礼上》说:"女子许嫁,笄而字 。"指女子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就会举行笄礼,并为她取字 。
春秋|古代女子三岁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称呼
文章图片

首先是伯姬,共姬是是鲁宣公的女儿,古代用伯、仲、叔、季来进行排行,因此伯姬的"伯"代表的是共姬的排行 。那么伯姬的"姬"呢?可能受到日文汉字的影响,很多人直觉会认为这个"姬"是公主的意思 。
虽然看上去有道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伯姬的"姬"其实是她的姓,鲁国国君是周公的后裔,而周王室姓"姬",像这样排行加上姓的组合,就是春秋女子最相当常见的一种称呼方式了 。
不过这样一来,很多人会有疑问,如果古代女子的名字只是排行加上姓,那么历史上岂不是会有很多重复的称呼?而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光是《春秋》有记载的,出身鲁国的伯姬就有五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辨别她们呢?
【春秋|古代女子三岁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称呼】
春秋|古代女子三岁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称呼
文章图片

《春秋》成公九年记载:"二月,伯姬归于宋 。"是史书中关于共姬的第一条记录,这边"归"是嫁的意思,也就是说,成公九年二月鲁国伯姬嫁给宋国国君;《春秋》襄公三十年提到:"宋伯姬卒 。"记录了共姬死亡的时间,则是关于共姬的最后一条记录 。
各位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了,因为共姬嫁到宋国,在称呼时便加上丈夫的国名,变成丈夫国名+排行+姓的组合,即为"宋伯姬" 。那么"共姬"的"共"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共姬的"共"来自她的丈夫宋共公,宋共公姓子,名瑕,在鲁成公十五年时过世,谥号"共",共姬死后随夫谥,便称为"共姬",即是丈夫谥号加上姓的组合 。另外,宋共姬就和宋伯姬一样,是再加上夫国名,方便进行辨认 。
春秋|古代女子三岁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称呼
文章图片

我们稍微总结一下,如果以共姬的一生来看,在她还没出嫁时,会被称呼为伯姬,这是排行+姓的组合;然后在她嫁到宋国后,就被称为宋伯姬,也就是丈夫国名+排行+姓;死后则随丈夫的谥号"共",被称为共姬,是丈夫谥号+姓的组合,另外也可以再加上丈夫的国名,称为宋共姬 。
以上的四种称法其实还会有一些变化形态,不一定就只有这些组合元素,大家以后在阅读文献时也可以再尝试分析看看 。
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故事上,为什么《左传》直接用弃的名字称呼她呢?笔者认为大概是因为弃出身低微的关系 。在《左传》中有明确记录的,几乎都是像共姬这样的贵族女子,像当初将弃捡回去的侍女也只被称呼为"共姬之妾" 。
而弃只是一个弃婴,无法像共姬被称呼为伯姬那样,以排行+姓的方式来记录,因此才直接称呼弃的名字 。不过也有一点需要注意,"弃"这个名字是捡到她的侍女取的,严格来说也不是孩子出生三个月时所取的名 。
春秋|古代女子三岁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称呼
文章图片

而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提到过,春秋时代是"女子称姓" 。而在刚才我们提到的共姬的四种称呼中,不管怎么称呼,有个元素是一直存在的,就是她的姓"姬",而且姓都被放在称呼中的最后一个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