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有人说袁隆平没有什么贡献,没能喂饱中国人的肚子?纯属胡说八道

熟悉历史的读者们 , 如果问你们1935年发生了什么大事 , 你们会想起什么呢?是遵义会议?是“草地分兵”?还是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还是希特勒开始扩张势力 , 二战的导火索已经埋下?
袁隆平|有人说袁隆平没有什么贡献,没能喂饱中国人的肚子?纯属胡说八道
文章图片

在这段时间里 , 他辗转多地 , 但成绩优秀 , 思维敏捷 , 兴趣广泛 , 甚至还拿了汉口男子自由泳的冠军 。
次年1949年 , 19岁的他毕业了 。
全家都在为他报考什么专业而操心 , 他的父亲袁兴烈时任南京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 , 毫无疑问地想让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学校 , 自己稍加运作再加上孩子的聪明伶俐 , 必定能够光耀门楣 。
可袁隆平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决定!
他 , 去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 。
父亲曾经有些不理解 , 而袁隆平则把自己想学农学的原因 , 跟父亲说了——能不能找到办法不饿死人?
他父亲也曾经是进步的革命者 , 思想开明 , 温柔的母亲也全力支持 , 就这样 , 袁隆平就此做了一生的“庄稼汉”(袁老本人所说) 。
现在总有些人 , 对待历史人物、对待大科学家总认为他们是完美无缺的、神圣的、高高在上的 , 笔者看来不然 。
无论是伟人也好 , 圣人也好 , 总归落在一个“人”字上 , 从晚年接受采访来看 , 袁隆平是个幽默诙谐 , 爱开玩笑的人(年青人叫他“梗王”) 。
在学校里 , 老师给他下的评语是“爱好自由、性格散漫” 。
可这样的袁隆平对待学习 , 一丝不苟 , 对待身边的人 , 一颗真心 。他读大学时 , 曾有一个同学被湍急的嘉陵江江水冲走 , 袁隆平知道后二话不说 , 跳下江水 , 游了有十几公里 , 寻找失踪的同学 。
袁隆平对功名利禄的漠视 , 从年轻时就开始了 。
袁隆平|有人说袁隆平没有什么贡献,没能喂饱中国人的肚子?纯属胡说八道
文章图片

当袁隆平四年大学毕业时 , 他随手在分配表上一填“愿意在长江流域工作” , 于是他就被分配到打开地图也得找十几分钟的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了 。
从重庆坐船到武汉 , 从武汉再坐火车到长沙 , 再坐一天只有两班的小汽车翻越一座大山 , 在车上睡一晚才能到安江 。
在三尺讲台上 , 袁隆平一站就是十九载 。
在1956年时 , 也就是工作了三年的袁隆平重拾了他的研究 。他俄文很棒 , 一开始他在学校里教俄文 , 但他学的是遗传育种 , 很快就改教自己的专业了 。
当时的中国农民比起民国年间来说 , 生活条件要好得多 , 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 严峻的国防压力 , 这重重的困难对于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中国来说 , 力重千钧!
而这些苦难从普通百姓的视角来说 , 就两个字——粮食 。
袁隆平日日夜夜和新中国的农民们呆在一起 , 他知道 , 粮食是“黄金” , 粮食是“红线” , 粮食是“真理” , 不论何种路线、何种制度 , 没有粮食 , 无从谈起 。
在当时 , 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完全倒向苏联的情况下 , 袁隆平在大学里被传授的几乎都是苏联“米丘林—李森科”谬误的获得性遗传观念 , 这导致袁隆平“搞了三年 , 一无所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