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夫|老北京丧礼上的抬棺杠夫:三年不开张,一开张够吃三年


杠夫|老北京丧礼上的抬棺杠夫:三年不开张,一开张够吃三年
文章图片

富人的丧事就是杠夫的喜事
现代的丧礼 , 为了环保 , 一般都采用火化 , 并将逝者的骨灰放置在公墓之中 。既简便又体面 。
可古代不同 , 古代尤其是清朝 , 对丧礼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定 , 而站在权利顶端的皇室的丧礼 , 自然是奢侈无比 , 耗资巨大 。
譬如皇帝去世 , 要用一百二十人抬棺;王爷去世 , 要用八十人抬棺;其他宫中的贵人 , 要用六十四人来抬棺 。甚至如康熙时期的陈廷敬等名臣之流 , 还得以享有皇子亲自扶棺的待遇 。
如此规模 , 杠夫的收益自然可观 。据传言 , 当年李鸿章出殡之时 , 要将灵柩运回老家合肥 , 光把灵柩抬出北京城 , 就付给了杠夫三千银元的报酬 。
杠夫|老北京丧礼上的抬棺杠夫:三年不开张,一开张够吃三年
文章图片

哪怕到了民国 , 虽然已没有了皇权贵胄 , 丧礼等级也废止了 , 但民国的大户人家 , 为了让丧礼更加体面 , 彰显财力与孝心 , 也开始使用六十四抬的棺材 。
而没那么有钱的人家 , 也想要死者能够走得体面安心 , 于是渐渐演变出了三十二抬、二十四抬、十六抬、八抬、四抬 , 甚至还有两台的穿心杠棺材 , 即两个人一前一后的扛着棺材 。
丧事毕竟不是每天都有的 。在没有丧事的时候 , 杠夫们就只能等待 , 坐吃山空 。因此 , 每当有富人办丧事时 , 便是杠夫们的开张之日 。
这场丧事的费用 , 是他们在接到下一场丧事之前的生存保障 。因此 , 这种丧礼 , 对于富人们来说 , 是逝者离去的伤心之事 , 而对于杠夫来说 , 却是他们可以养家糊口的喜事 。
杠夫|老北京丧礼上的抬棺杠夫:三年不开张,一开张够吃三年
文章图片

垄断行业 , 杠夫也有门槛
杠夫虽然是下九流的行业 , 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能做杠夫的 。
首先 , 若需要杠夫 , 得先去杠房 。杠房 , 就是古代的丧事仪仗店 , 负责出租殡葬用品和安排仪仗鼓乐的铺子 。杠房并不是人人都能开的 , 需要政府的“许可帖” 。因此 , 当时的杠房颇有一种垄断产业的意味 。
老舍先生生长于老北京 , 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于“下九流”行业的描述 。其中 , 在《骆驼祥子》中 , 他对祥子的拉车“跑功”表现出了充分的肯定 , “他的腿长步大 , 腰力非常的稳 , 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 , 步步都有些伸缩 , 车把不动 , 使座儿觉到安全 , 舒服” 。拉车夫对“跑功”有要求 , 杠夫也有它自己的门槛 。
杠房的伙计 , 就是杠夫 。在出殡的过程中 , 他们要将棺材平稳地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运送到墓地 , 途中不能移位、倾翻 , 甚至落地 。古人讲究“死者为大” , 若是不能平稳下葬 , 受到了颠簸 , 就会影响死者的转世投胎 。
杠夫|老北京丧礼上的抬棺杠夫:三年不开张,一开张够吃三年
文章图片

此外 , 棺材落地就代表下葬 , 若是在半路上落了地 , 再抬起来 , 那死者就相当于被二次下葬 , 这是非常不吉利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