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古往今来,关于“徐福东渡”一事一直是史学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关于这场旅行的起点、终点以及社会背景,大部分学者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寻找到蛛丝马迹并且进行推测 。然而受限于当时的写作环境与社会环境,司马迁也无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记录下来,而只能以“求仙问道”为事件缘由,对徐福东渡的原因和背景讳莫如深 。那么徐福东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刻的政治背景与社会背景呢?这就要从徐福背后的那个庞大的学术组织与思想流派——战国时期的“墨家”说起了 。
徐福东渡|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文章图片

在“巨子”之下,墨家学派的高级弟子又被称之为“灵子”,而才学一般的弟子则被称之为“学子”,而“灵子”又分内传弟子与外放弟子两类 。据《黄天琼传》记载,徐福东渡时,墨家学派弟子尚有三百多人,其中最为出名的四大外放“灵子”都以“房”作为自己的“字”,他们分别是:徐福(字君房),主要负责研究道术与方士;孙仲远(字正房),主要研究治国之道;黄天琼(字兴房),文武兼备,在徐福东渡时曾经担任护卫将军一职;张良(字子房),主要研究军事谋略 。
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
由于墨家的思想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下层手工业生产者的强烈愿望,尽管秦始皇挥军横扫六合,建立起了以法家学说为主要支撑的暴政帝国,但是墨家却不愿意正面和秦帝国发生激烈冲突 。因此在公元前222年秦灭燕之后,墨家的大部分主要成员向南逃到了耽罗洲(即今天韩国附近的济州岛)之中,通过数次渡海,墨家发现了位于日本的三大岛屿,即蓬莱(九州岛)、“方丈”(四国岛)以及瀛洲(本州岛) 。
徐福东渡|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文章图片

因此这一时期墨家弟子提出了“墨家立国”的初步构想,故而徐福借着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名义,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一去不回 。据初步推测,徐福出发之后,全体人员首先到达了墨家的临时根据地——耽罗洲,与剩余墨家军队与学员汇合之后,才继续向东方三岛前行,并且最终抵达日本的本州岛 。
徐福东渡|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文章图片

然而在抵达本州岛之后,徐福和护卫将军黄天琼之间却发生了分歧与争吵:
【徐福东渡|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徐福认为,携带而来的秦民们应该与当地土著通婚融合,并且对当地实施教化,虽然岛上居民并非中华民族的血脉,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必然能让岛上居民与中华民族世代交好
;而黄天琼则认为,由于携带而来的秦朝居民太少,如果和当地土著居民融合的话,那么中华文化和文字传承就有遗失的危险,因此主张训练当地的土著居民作为士兵加以培养和挑选,不出三年之后就能获得十万精兵,从而回到华夏地区推翻残暴的秦王朝,实现墨家“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 。
徐福东渡|徐福东渡与墨家立国: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对其讳莫如深?
文章图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隔不久之后,短命的秦王朝早已被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所取代,此时黄天琼的父亲黄靖庭看出了黄天琼的野心,认为一旦黄天琼率兵回国,就会掀起一场新的动乱,这一做法与墨家的主导思想相违背 。因此黄靖庭就假借“墨庭”(即墨家家族法庭)的名义,命令黄天琼率军继续远征寂寥洲,实际上相当于放逐了黄天琼 。就这样,徐福与黄天琼之间的争论才最终落下帷幕,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多年以来日本与中国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