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怎么到了明朝连铁锅都铸造不上?


明朝|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怎么到了明朝连铁锅都铸造不上?
文章图片

其实,何止是在蒙古草原,放在古代世界范围内,铁锅都是西方各国公认的宝贝 。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家庭里,铁锅都常是代代珍藏的传家宝 。宋代时的中国铁锅,就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卖火各国 。比如“南海一号”沉船里,就有大量作为商品出口的宋代铁锅 。发展到明朝年间,特别是鞑靼阿勒坦可汗接受册封,成为大明顺义王,长城沿线终于结束战乱状态,互市贸易热热闹闹时,蒙古部落稀缺的铁锅,更扮演了重要角色 。
比如万历年间,一度主持大明朝堂大局的名臣张居正,就在“蒙古部落缺锅”这事儿上绞尽脑汁:他特意给当时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写信交代,虽然现在鞑靼接受了册封,互市贸易也热闹了,但铁锅这个“刚需货物”,却一定要管控好 。卖给草原各部落的铁锅,必须是“指定款”——广锅 。为什么呢?不止因为这广锅质量好耐用,关键还是耐烧 。就算鞑靼人里有人不怀好意,想融了铁锅造兵器,想把广锅炼化?他也没那个本事 。
如此一来,以广锅为代表的铁锅,既“刚需”又安全,自然沿着丝绸之路一年年热卖,红红火火的贸易,彻底取代了昔日的厮杀 。明朝长城沿线“六十余年边氓生息,遂长不识金草矣” 。来之不易的和平背后,也有铁锅的功劳 。
明朝|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怎么到了明朝连铁锅都铸造不上?
文章图片

也是在明朝“册封”“开互市”的“隆庆开关”年代里,东南沿海的贸易大门,也向全世界敞开 。作为当时中国铁锅名产的佛山铁锅,自然也是硬通货角色 。以《广东新语》等典籍记载,明朝中后期,佛山铁锅已经“悠忽数千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 。发展到清朝雍正年间时,当时造访广东的外国商船,几乎都是买载着白银来买锅 。每艘船买走的铁锅,有时多达一万斤……
这段红红火火的海上丝绸之路时代,堪称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后一抹晚霞 。西方学者弗兰克等人甚至估算说,明清年间的中国,一度赚走了每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 。如果这个数据是真,那么看似不起眼的铁锅,何止守护了北方的和平?还是东南沿海的“吸金”神器 。
“吸金”的热闹场面背后,是中国传统匠人精神谱写的辉煌,更是核心技术强国的硬道理 。
【明朝|退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怎么到了明朝连铁锅都铸造不上?】参考资料:曹永年《明代蒙古中晚期的经济》、郑继强《明蓟镇对兀良哈三卫的抚赏研究》、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罗红星《明至清前期佛山冶铁业初探》、韩丙告《铸锅:中国独特铸造工艺》、历史咖啡《蒙古向明朝跪求一样东西,张居正却察觉千年变局,为中国开创世界格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