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东汉末年实分4国,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那国有何隐情?


东汉|东汉末年实分4国,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那国有何隐情?
文章图片

【东汉|东汉末年实分4国,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那国有何隐情?】公孙度授命掌权辽东
公孙度是由玄菟郡去往辽东的,当时他很有胆识,聪慧过人,也善于结交能人,于是公孙度这样的秉性很快让他在此地扎根,并且谋得官职 。
而后来董卓意图搅乱京都,辽东当时的执事之人对董卓很不服气,为此董卓杀死辽东的执事人,然而眼下却没有更好的人取而代之 。
东汉|东汉末年实分4国,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那国有何隐情?
文章图片

此时董卓的手下徐荣向他推荐公孙度,而徐荣正是公孙度的好哥们,二人交情匪浅 。
颇有心机的董卓通过侧面打听,得知公孙度不仅能说会道,而且在当地很有人缘,最重要的是,他并非辽东本地人,比较好管理 。
东汉|东汉末年实分4国,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那国有何隐情?
文章图片

于是公孙度就在徐荣的举荐之下,出乎意外地登上了辽东的太守之位,当时这个官衔基本等于当地的诸侯,独据一方 。
而公孙度当上太守之后,并没有兴奋过头,因为他作为一个外乡人,没有很多辽东人愿意真心诚服于他 。
而且古时的辽东跟现在大有不同,都是黑压压的森林,这片黑土地被当时的条件限制,不能开垦,所以生产力低下 。
生产力低下自然人口也不会多,人口不多地方也不会富裕,就这样一直恶性循环 。
东征西伐,扩充燕国领域
为了拓展辽东的疆域领土,公孙度上任不久,便亲自征讨各地,他东伐高句丽,西边攻打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诸县,成为自己的疆土 。
东汉|东汉末年实分4国,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那国有何隐情?
文章图片

而且公孙度对内大力改革,发展生产力,当时的辽东竟在公孙度的一番治理下也是欣欣向荣,一片繁荣景象 。
公孙度管辖的领域逐渐扩大,辽东也慢慢兵强马壮,此时公孙度有了野心,他一脚踢开董卓,不受他管辖,挂旗称帝,立辽东为燕国 。
东汉|东汉末年实分4国,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那国有何隐情?
文章图片

而公孙度效仿古人,所有的帝制礼节,都按照汉朝的施行,连一代霸主曹操在那个时期都没有享受过这样当皇帝的待遇 。
东汉时期虽突然多一燕国,但地处偏远的燕国并没有引起其他三国的兴趣 。
然而更多是由于当时三个国家各自斗的你死我活,根本无暇他顾 。公孙度数年一直在跟边陲游牧民族大战,并未威胁到中原 。
东汉|东汉末年实分4国,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那国有何隐情?
文章图片

所以燕国也是乐得清闲,多年安静的发展,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
虽然中原内没人注意,但是处在燕国边界的魏国却有点担心,如若自己正处于战争之时,燕国突然背后来一刀,岂不是得不偿失 。
公孙度是一个何其聪明之人,他派人去魏国打听消息,得知这一切,于是干脆自己先向魏国投诚,主动攀附,魏国也大喜,封公孙度为魏国公爵,以示恩宠 。
至此燕国在东汉年间更加相安无事,而在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位,他在父亲的熏陶下,依旧攻打高句丽,将高句丽彻底打服,还结成了亲家 。
东汉|东汉末年实分4国,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那国有何隐情?
文章图片

公孙康继续巩固辽东霸主的大业,在最鼎盛时期,燕国人口百万,军甲十万,一派国富民强之势,公孙康学习父亲,继续向曹魏称帝 。
这就是为何,虽然三国此时已斗得不可开交,中原已然血雨腥风,但燕国仍旧能在此时保持自己的一方势力的重要原因 。
东汉|东汉末年实分4国,为何罗贯中只写三国?被抹去的那国有何隐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