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额|亚马逊“大棒政策”背后,中国卖家被区别对待?( 三 )


对中国卖家出手过重?
王馨也承认,国内一些卖家确实存在是否严格遵守亚马逊规则的问题,但是亚马逊基于平台规则封杀中国卖家,除了一些卖家确实被“误封”,还涉及规则本身是否明晰、公允,亚马逊在执行规则时是否选择性执法,甚至以此为工具打压中国品牌的问题。“因为亚马逊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我们注意到,亚马逊封号往往集中在大卖时点前后,比如这次‘封杀’始于Prime Day大卖前,往年会在11月‘黑五’、12月圣诞节前后一个月整治,卖家如果想要解封账号,往往需要1~3个月,会因此错过销售旺季。”她认为,这涉及亚马逊平台策略问题,因为亚马逊自营平台也在不断推出自营品牌,比如发现中国卖家销售比较火爆的电动牙刷、吹风机等,亚马逊会有针对性地推出自营品牌。“这次铺货型卖家几乎没有损失,被封的几乎全部为品牌卖家,他们可能前期花费上千万元进行引流,但是因为‘封店’,客户在复购时只能选择另外的品牌,这也是格外关注亚马逊是否刻意针对中国卖家的原因”。
其实,过往被封杀的账号还是有被解封的可能,解封的比例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但有百分之三四十的账号可能被永远封杀,而这一次被解封的比例似乎仍比较低。多位头部卖家反映,目前账号基本上都没有被解封,“申请后解封的账号占比可能只有20%左右,比如10个账号可能只有一两个账号被解封”。显然,他们认为亚马逊这次对中国卖家出手过重。
相比于业内倾向认为亚马逊刻意针对中国卖家,商务部的相关表态似乎要平和不少。
7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将这次的事件描述为,“有些商家的行为被认为违反了亚马逊平台的卖家行为准则等格式条款,经营受限。”并且认为,总体上看,这是外贸新业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阶段性的“水土不服”,是“成长的烦恼”。
“对于跨境电商,更需要全球在合规监管上的合作,像信息共享、数据联通、执法互助,一起来解决新兴商业业态面临的问题。中国、美国、欧洲在一些监管要求上并不一致,比如在电商平台购物后,会给消费者再推荐类似产品,实际上是调用了消费习惯数据,各国对它的执法尺度和要求并不一样。杜国臣认为,这个例子虽然涉及国家层面对电商平台的监管,但是平台本身也有自律要求,对于消费者信息和数据的保护和使用负有责任,因此国家监管层面的差异也会体现为平台规范的不同。
【 销售额|亚马逊“大棒政策”背后,中国卖家被区别对待?】深跨协方面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已经跟商务部等部门作了汇报。中国的品牌确实在亚马逊平台崛起,引起了广泛关注,所以协会在关切这次封杀是不是有意针对中国品牌,国家有关部门近期会进行调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