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蛇排行:远古巨蛇和现代巨蛇盘点( 二 )


印度古裂口蛇的头颅骨长95毫米 , 估计全长约3.5米 。头颅骨两侧有一长方形的开孔 , 孔内有与耳朵相连的脑神经 。这个孔前有另一个开孔 , 称为三叉孔 , 当中有控制颚骨的脑神经 。颚骨关节位于头颅的后缘 , 是原始蛇的特征 。矢状嵴沿头颅的腹面连接颚的肌肉 。
印度古裂口蛇的脊骨关节发展完好 。神经棘很薄及向后起角 。它们的肋骨向外伸延至椎骨上关节突 。这些都是巨蛇科共有的特征 。
印度古裂口蛇像其他古代的蛇般 , 没有像蚺科、蟒属及新蛇总科的大裂口 。故此 , 它们并不会吃过大的猎物 。现存裂口较窄的蛇 , 如针尾蛇科、倭管蛇属、管蛇属及筒蛇属等 , 都只会吃细小的动物 , 包括蚂蚁、白蚁幼虫、环节动物、蚓蜥及无足目等 。它们的颞骨很短 , 方骨阔而短 , 可知其裂口很窄 。它们的裂口应该像现今的闪鳞蛇属 。不过它们的肌肉强壮 , 故它们可以像巨口类般处理较大的猎物 。下颌关节可以大幅屈曲 , 也让它们可以吃较大的猎物 。由此可见 , 蛇其实是先增强口部运动及口内运动性 , 其后才发展阔大的裂口 。失去颅内运动力的蛇可能是一种挖地的适应性 , 而非一种祖征 。
印度古裂口蛇的完模标本是与Megaloolithus dhoridungriensis的蛋及一只保存得不完整的幼体一同被发现 。印度古裂口蛇缠可能正在绕着幼体刚孵化的蛋 。恐龙蛋可能是产在像巢穴的结构 , 但这结构并没有保存下来 。[3]其他的蛋可能过大 , 致使印度古裂口蛇未能直接吃用 , 但相信它能够破开及吃蛋内的物质 。相信印度古裂口蛇喜欢到巢穴中觅食 , 并有可能吃多种的猎物 , 包括兽脚下目及细小爬行类的蛋 。
与龙共舞:白垩纪巨蛇
今天世界上最长、最重的几种大蛇都属于蟒科(Boidae) , 分为旧大陆的蟒类如网纹蟒、缅甸蟒、非洲岩蟒、紫晶蟒 , 以及新大陆的蚺类如绿水蚺、红尾蚺等 。蟒蛇同时也是蛇类当中比较古老的一支 , 血缘至少能追溯到白垩纪晚期的恐龙时代 。
即便以今天的标准 , 恐龙时代的蟒类也不算大 , 不过当时还有一些更庞大的古蛇 , 那就是巨蛇科(Madtsoiidae) 。在由冈瓦纳古陆分裂出的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马达加斯加 , 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 。
白垩纪巨蛇科的典型代表是玛德松纳蛇(Madtsoia) , 有些种类体长估计可达6米 。至今为止 , 已发现的化石大多并不完整 , 不过足以揭示了巨蛇类与蟒类的一个重要区别:它们还没完全修炼出“吞食者”的绝技 。
蟒蛇能把猎物整个吞进去 , 是因为它们的上下颌靠一块能活动的方骨连接在一起 , 从而可以将嘴巴张开到很大的角度 。而巨蛇类的口腔里却没有方骨 , 所以相对于它们的体型 , 只能吃掉小一点的猎物 , 如当时的各种小型恐龙、幼龙、鸟类和哺乳动物 。印度发现的一些化石显示 , 3.5米长的印度古裂口蛇(Sanajeh indicus)没办法吞掉整个恐龙蛋 , 只能潜伏在恐龙巢穴周围 , 等小恐龙破壳而出后才对其施展绞杀技能 。
巨蛇排行:远古巨蛇和现代巨蛇盘点
文章图片
【印度古裂口蛇吞食恐龙幼仔想象图 。与古裂口蛇一起发现的恐龙蛋和幼龙化石属于巨龙类 , 是蜥脚类恐龙 , 估计成年后可长成20多米长的庞然大物 , 可刚孵出时就只有任凭宰割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