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真实的历史比教科书更精彩之二—《崤之战》背后的故事( 六 )


得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渡河返回秦国后,秦穆公早早穿着丧服到雍城外迎接他们,对于三人因丧师而自请严惩、甚至请求死罪的要求,秦穆公一概不同意,并对孟明视三人诚恳地说:“寡人不听右庶长(蹇叔)的忠言,才导致这一次的惨败,你们也遭受了屈辱 。如果有罪,都在寡人一身,和你们没有关系 。希望你们发奋雪耻,不要懈怠,继续辅佐寡人成就大业!”
秦穆公|真实的历史比教科书更精彩之二—《崤之战》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之后,秦穆公让孟明视三人继续担当重任,官秩如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也对秦穆公的宽宏和关怀感激涕零,发誓粉身碎骨也要报答国君的大恩,并像侍奉父亲一般为秦穆公效力 。
崤之战结束后的当年八月,因为北方的白狄(翟国)日渐嚣张、数次南下骚扰晋国边境,身为中军元帅的先轸决心出兵讨伐白狄,维护晋国的边疆 。晋军在先轸的率领下,于箕地(山西蒲县东)和进犯的白狄展开决战并大败白狄,而且生俘了白狄的国君,史称“箕之战” 。经过此战,白狄多年都不敢再南下骚扰晋国,晋国北方边境得以安宁 。
“箕之战”是晋国中军元帅先轸为晋襄公建立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大功(第一次就是崤之战),他因为在情急之中没有顾及礼仪尊卑而冒犯了国君(指晋襄公释放秦国败将之事),内心一直自责不安,多次表露了“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的心意,也就是准备以死向国君赎罪 。在“箕之战”晋军大获全胜、并即将结束战斗的时候,晋军主帅先轸将指挥权交给副将郤缺,自己则脱下了甲胄、不带兵器,单人驾车冲入撤退的白狄军队中,壮烈殉国,用生命实现了自己“自讨以赎逞志于君”的诺言 。
先轸殉国后,敬佩其忠义的白狄人将他的首级送还晋军,郤缺急忙将元帅的首级送回新绛,并就此事向晋襄公做详细说明 。晋襄公得知这个跟随了父亲晋文公二十多年的忠勇老臣以生命向自己赎罪的噩耗后悲痛不已,出宫迎接先轸的首级返回,并亲自检视 。在看到面目如生的老元帅首级后,晋襄公痛哭流涕,用对父辈的礼仪向先轸致敬,举行隆重葬礼安葬了先轸,还把他的儿子先且居从“上军将”升为“中军将”,担任了先轸生前的官位,成为晋国新一代“中军元帅” 。
秦穆公|真实的历史比教科书更精彩之二—《崤之战》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秦国方面,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被秦穆公用人不疑、继续委以重任后,一直在秦国积极训练士卒、打造车马弓戈,时刻准备向晋国复仇,洗刷崤山惨败的耻辱 。
周襄王二十七年(前625年),晋襄公伐卫,并以先且居为主将,在戚地击败卫军,俘获了卫国大夫孙炎 。卫国国君卫成公向楚国的盟友陈国求救,意在拉楚国下水,而陈国国君陈共公给卫成公出了个馊主意:“别怕,与其让晋国来攻打你,不如你主动出兵去打晋国,把事情搞大后,楚国自然要出兵干涉了 。”于是卫成公作死般地派出军队主动攻打晋国,结果不出所料地被晋国打得满地找牙,大败而归,且寄予厚望的楚国出兵一事也没有结果 。卫成公既羞愧又害怕,生怕晋军会乘胜追击,一路打上门来 。
但是晋军主力在击败入侵的卫军后,并没有趁机大举进攻卫国,而是立即收兵,渡过大河(黄河)向秦国的彭衙(陕西合阳)紧急行军,去进行下一次作战 。原来,趁着卫国向晋国进攻的时候,孟明视等将领向秦穆公再三请战,要求即刻出兵攻晋,抓住晋国和卫国交战而不能兼顾的良机打败即晋国,报崤山败阵之仇 。秦穆公也急于向好外孙晋襄公报仇,于是同意了孟明视的请求,交给他四百辆兵车,浩浩荡荡地出征晋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