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连环杀人案始末:白银连环杀人案判决结果( 四 )


警察找到余秀兰,带她去指认嫌疑人 。为避免引起注意,警察叮嘱她把头发剪短 。三名警察与她一起全城搜捕,努力辨认凶手,但没有收获 。
1998年11月30日,余秀兰的邻居崔金萍在家中被杀 。根据警方通报,凶手是溜门进入作案现场,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身有22处刀伤,其下身赤裸,乳房、手、耳朵都没有了 。刑警王洋进现场时,碰到担架抬死者出来,一只手吊在担架外,他想把它放回去,顺着胳膊,摸不到底,“怎么是个棍”,他吓得差点儿摔倒 。
白银出了个“杀人狂”
“杀人狂”成了整个白银市的心病 。
尽管警方始终保持着“内紧外松”的政策,绝少有关于此案的正式文件对外流传 。但白银的脉搏还是被改变,城里传言四起:白银出了个“杀人狂”,偏爱红衣、长发、高跟鞋的年轻女子 。还有传言称,凶手的前女友喜欢穿红色衣服,后来两人闹掰,所以他怀恨在心 。此后,白银市的街上看不到红衣服,甚至看不到披肩长发 。
人们还总结出“杀人狂”的作案习惯,在大街上流传:是外地人,冬天来作案,夏天不来 。有几个千万不要去的地方:银水巷,传言那里捡到过一条人腿;冶炼厂家属院以及新开发的人少、幽暗的地方 。
恐慌情绪还影响到了学校 。学校开始提前两个小时下晚自习,门口接孩子的家长多了起来 。10多年过去,提早下晚自习的时间,沿用到了现在 。
那时,警方接到的报案剧增,常有人怀疑自己被尾随 。当时白银公司保卫处的一位侦查员,听到一点儿消息,“刷地就扑过去” 。老百姓和警察都已经草木皆兵,“快要神经了” 。
因为性质太过恶劣,甘肃省公安厅决定派人督办,还请来了各地的专家 。一开始,警方锁定的是有过案底和劣迹的男性,出生在1958至1975年之间 。他们总结了嫌疑人可能有的7点特征,包括性变态、性格孤僻、独处一室、行动敏捷、心理素质好等 。他们还发现,作案前,凶手似乎习惯先在附近厕所观察,再去行凶;而受害的女性,大多都长得漂亮 。
1998年以后,白银市公安局开始大规模、地毯式的采集指纹和DNA 。警方从白银市区常住人口,到北距市区25公里的武川,再到靖远、景泰以及黄河南岸的榆中撒下天网 。
但囿于当时技术落后,DNA只能保存血样、检验血型 。取指纹也远没有想象的简单,甚至连比对指纹都是靠刑警拿着放大镜看 。
那段日子里,舆论频频质疑警方,认为他们是“吃干饭的” 。重压之下,时任白银市公安局局长的张学民发誓说,三个月不破案,他就辞职 。但三个月转眼就到,案子还是没破,他急得亲自上阵去抓捕 。当时,局里还开了个誓师大会,在小礼堂,上百号人,喊了口号 。
在案件的侦查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组刻画嫌疑人面貌的画像 。据进行画像的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张欣(公安部首批八大特邀刑侦专家,我国首席模拟画像专家)透露:2001年春节期间,一个下夜班的女工回家时被一个男人尾随 。当她开门以后,男子紧接着跟她进屋 。因为当时这个系列案子被传说得很厉害,女工怀疑此人就是系列强奸杀人案的嫌犯,她反应相当敏捷,一转身把这个男人推出去了,把门关上 。惊魂未定的女工感到非常紧张,正在恍惚的时候,她发现窗口出现了这个人,还冲着她笑 。
作案未遂的男子不仅没有立刻逃离,反而出现在窗外 。她迅速拨打了丈夫的电话 。很快,她的丈夫赶回了家,夫妻二人发现男子又在窗户旁出现,还冲着他们笑 。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他们迅速拨打了报警电话 。警察几分钟内就赶到了现场,接下来发生的情节仍旧让人无法想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