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体诗歌一向讲究押韵,那用今天的话该怎么读?

中国的古体诗歌一向讲究押韵 。严格的押韵,就是韵脚字的韵母和声调都相同,以此来形成一种音律的回环美感 。最早的诗歌押韵,自然没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应该都是作者以母语方言为标准 。在音值上,不同方言对某个字的读音会有差别,但对字音的归类,却可能相同 。例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中“鸠”“洲”“逑”不仅在当时是押韵的,用今天的普通话和许多方言朗读,也是押韵的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来自/font>
中国的古体诗歌一向讲究押韵,那用今天的话该怎么读?
文章图片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普遍的,不同方言对字音的归类有时也不完全相同 。因此,往往就会出现一种情况:用甲方言读一首诗是押韵的,而用乙方言去读却不押韵了 。由此产生了“共同标准”的诉求,即要求人们都按一个标准押韵,而不是按照任何一种方言的标准押韵 。体现“共同标准”的,就是《韵书》 。内容来自br />《韵书》出现在魏晋时期,它首先按照声调标准将汉字归类;同一声调的字,再按韵母标准归类;同一韵母的字,又按声母标准归类 。唐代以后,《韵书》成了人们写作格律诗赋的统一标准 。这一标准是书面上的硬性规定,与社会口语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后来更是渐行渐远了 。今天,人们并不知道一个字在《韵书》中的实际音值,只知道在当时的读音分类情况 。内容来自br />
今天人们用普通话读古体诗歌时,常会遇到韵脚字不押韵的情况 。例如白居易《续古诗》:“戚戚复戚戚,送君远行役 。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碛 。伶俜独居妾,迢递长征客 。君望功名归,妾忧生死隔 。谁家无夫妇?何人不离拆?所恨薄命身,嫁迟别日迫 。妾身有存殁,妾心无改易 。生为闺中妇,死作山头石 。”诗中的“役、碛、客、隔、拆、迫、易、石”是一组在韵书中都属于同一韵的字,但用普通话来读,便不押韵了 。内容来自br />有些人不甘心于无法感受韵律的回环美,便采用了类推读音的做法 。比如,“斜”在《平水韵》中归“下平六麻”,经常被用作韵脚 。例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月红于二月花 。”这些诗都用“花”“家”与“斜”押韵 。而“斜”在普通话中读“xié”,与“花”“家”韵母的音值不同 。于是有人主张用“花”“家”的读音类推,将“斜”读为“xiá”,以求和谐 。这一做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流行 。[985424.com]
但是问题来了,这种类推的做法能不能贯彻到其他诗歌中呢? copyright br />【中国的古体诗歌一向讲究押韵,那用今天的话该怎么读?】
中国的古体诗歌一向讲究押韵,那用今天的话该怎么读?
文章图片

今日新鲜事br />
例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夏竦《廷试》:“殿上衮衣明日月,砚中旗影动龙蛇 。纵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 。”遇到这种情况,可不可以将其中的“奢”和“蛇”都读为“she”呢?再如,“下平六麻”韵中还有“车、邪、遮、赊、耶、嗟、蜗、爷、些”等字,如果它们出现在诗歌的韵脚上,是不是也要将韵母改读为“ā”呢? www.br />汉字古音的音值确实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各种拟测都只能聊备一说 。前人用当时的语音读《诗经》,发现韵律不和谐,就提出“叶韵”一说,受到后来的研究者诟病 。实际上,将“斜”类推而读为“xiá”,和“叶韵”几乎是一样的 。如果这种“类推”被容许,古诗韵脚的读音可就要乱成一锅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