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体诗歌一向讲究押韵,那用今天的话该怎么读?( 二 )

www./font>
明代陈第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我们只能笼统推测诗歌韵脚读音在当时是和谐的 。进一步深究的话,甚至在当时也未必和谐 。因为中古以来人们按照《韵书》的规定押韵,并不照顾韵脚字在当时口语中的音值 。笔者认为,在古体诗歌阅读中,知道这些韵脚字在《韵书》中是一个韵类,是具备韵律回环美的,这就够了,而不宜采取将“斜”读为“xiá”一样的做法 。www./font>
到南北朝,文人开始注意并重视到,在行文中将字音的调节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一简之内,音韵尽殊 。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其讲究已经十分细密了 。这种对韵脚字以外文字的音律讲究,导致了律诗的产生 。律诗的平仄模式,是古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获得的平仄最佳匹配状态,利用字音的平仄对立,营造了声律的起伏变化美感 。br />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模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生”在第五个字的位置,可平可仄,其余字音都符合模板规定 。这里的“看”读平声“kān”,才符合模板的规定,如实传达声律效果 。“看”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多音字,读“kàn”时,指“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读“kān”时,意为“守护照料” 。因而,人们根据意义容易将“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读成去声“kàn” 。[985424.com]
此外,像“过、思、听、忘、望、叹、论、醒、凭”等,在古体诗歌中都有平仄两读的情形,出现频率很高,应该引起注意,随时辨识 。内容来自/font>
古体诗歌有一套知识系统,教和学都应该尊重它;遇到有关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说明,使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保持一贯性 。/fon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985424.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