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智慧北京长啥样?传统行业如何应对数字化?听听三位嘉宾怎么说( 三 )


刘超:新技术、新业态并不是去抢传统从业人员的饭碗,比如轨道交通领域的自动驾驶,虽然实现了无人驾驶,不再需要司机人工操作,但是司机可以转岗去服务乘客。我们的技术给传统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从一些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机会。
轨道交通列车司机非常辛苦,经常要开两三个小时才能换班,他们可以做更有规划的事,比如制定运行规则,调度方面也需要更专业的人才。数字化转型后,效率提高了,即便后续再扩张更多路线,也不需要很多新人加入,因为大量传统重复性工作被智能化系统取代了,原有人员便可以到上层系统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数字化转型会给从业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机会,而不是抢他们的饭碗。
蒋凡:并不会出现新技术导致原有从业者失业的现象。在原有行业升级的过程中,高层管理方面的岗位会更加增多一些。另外,新的技术发展会提供一些新的就业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可能需要更大量的人加入进来。在这个基础上,未来也将产生一个新兴的行业,就是对传统行业的从业者进行新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吸收进原有的从业者。
新京报:北京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企业进行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更多靠企业家精神还是更多靠政府激励?
刘超:交控科技骨子里就有科研、创新的基因。2010年刚开始做北京亦庄线时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打破国外垄断,把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但后来我们发现中国的轨道交通市场非常大,发展得非常迅速,如果不借着这么好的市场培育产业,可能会永远错失机会。
在科技创新方面,企业自身要考虑所处行业的特点,审视技术方向是否正确,一旦走错路,便可能“万劫不复”。其次,政府也应该给科创企业提供更多从0到1的支持,让企业参与到示范工程、重大专项工程中,将实验室里的研究真正落地,企业能够获得合理利润,就能持续投入研发,雪球效应越来越大,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反之,若研究成果迟迟无法落地,企业便得不到适当的利润回报,也就无法持续投入科研,陷入恶性循环。
【 行业|智慧北京长啥样?传统行业如何应对数字化?听听三位嘉宾怎么说】新京报贝壳财经 顾志娟 潘亦纯编辑陈莉校对卢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