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谁还敢“偷”我的脸?!杭州、深圳等多地发布人脸识别新规


法规|谁还敢“偷”我的脸?!杭州、深圳等多地发布人脸识别新规
文章插图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杨畅
编辑 | 心缘
上周三,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新规,禁止物业强制“刷脸”,引得关注人脸识别技术背后隐私风险的大众一片拍手叫好。
从“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售楼处头盔看房,到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人脸信息被偷偷采集,围绕着人脸识别安全问题的风波就没消停过。如何杜绝人脸识别被滥用?立法跟进成为关键。
上周公布的最高法明文规定8大侵权场景,让公众保护人脸信息权益有法可依。实际上,从2020年底至今,天津、深圳、杭州等多地均已出台相关条例,严守公民人脸数据隐私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将颁布实施。
海外民众对人脸信息采集的抵抗情绪更是强烈,相关立法也早已提上日程。例如自2019年至今,美国多城直接禁用人脸识别,连政府应用这一技术都受到了更多的约束。
哪些国家或城市已经发布或即将发布人脸识别相关立法及政策规范?它们将如何守护我们的隐私安全?这里,我们进行系统地梳理,有了司法保护,看谁还敢乱碰法律的红线。
法规|谁还敢“偷”我的脸?!杭州、深圳等多地发布人脸识别新规
文章插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人脸识别数据滥用需统一规范其实在这些人脸识别相关的法律、政策出台之前,很多人“苦”人脸识别久矣。
“刷脸支付”、“刷脸进门”、“刷脸取快递”等功能看起来是方便公众,提升安全性,但是更多时候人们内心还是心存疑虑或者十分反感。
很多机构动不动就装上人脸识别,连去动物园玩也要刷脸。2019年发生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是因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升级”入园方式为刷脸入园,消费者郭兵认为这容易危害其人身和财产安全,双方达不成一致意见。除了动物园,部分小区也曾强制业主使用人脸识别门禁。
法规|谁还敢“偷”我的脸?!杭州、深圳等多地发布人脸识别新规
文章插图
富阳法院“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庭审现场
更有企业装上人脸识别设备来筛选客户,给来店顾客打标签,2020年有个短视频非常火,济南有位购房者戴着头盔去看房,购房者称如果被售楼处的人脸识别设备拍到,买房子可能会多花30万。
这种“偷偷”窃取顾客人脸信息的行为比告诉消费者和用户需要采集其人脸识别信息方便出入,让人更无法防范,造成的危害更大。2021年,央视“3.15”晚会上进一步曝光了一些企业的行为,更甚的是这些采集的人脸数据还会被“偷运”至人脸识别设备供应商的后台,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2019年国内AI安防企业曾被曝发生大规模人脸识别数据泄露事件,百万人的数据可以随意被获取,非常令人触目惊心。
被窃取和泄露后人脸数据如果被不法分子贩卖,会增加了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风险,据2021年2月26日公安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数据,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窃取、贩卖人脸数据案件22起,人脸识别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处理的阶段。
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人脸识别滥用问题,国家正在不断推进出台相应法律、法规,让人们不再谈人脸识别色变,促进人脸识别产业健康发展。
二、三市人大已禁部分人脸识别应用,最高法跟进出新规从2020年12月开始,国内人脸识别相关条例和规定接连颁布,除了上周最高法颁布新规外,天津市、深圳市、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均已发布相关条例,明令禁止未告知情况下获取公民人脸数据等生物识别数据等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