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为何发对百姓接受儒家教育呢?【多图】

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全国结束了连年的战争,老百姓终于不用再忍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大量的军人也终于能解甲归田了 。
秦朝时期,为何发对百姓接受儒家教育呢?【多图】
文章图片
尽管从军无比荣耀,但征战多年,你还是对这种刀口舔血的日子产生了心理阴影,想过过安稳日子了 。既然如此,那就去上学吧 。
很惊讶是吗,是不是觉得秦朝一直野蛮愚昧,即便有教育手段,实行的也是愚民政策?这也可以理解 。《商君书》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儒家教育内容的排斥,直接把礼法、音乐、《诗经》等称为“六虱”;还声称一千个只知道种地打仗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精通《诗》《书》的人,(就能导致)这一千个人不好好种地打仗了 。这也使商鞅招来了历朝历代很多知识分子的口诛笔伐 。
只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重大误解,不许接受儒家教育不等于不许接受教育 。
如果你认为秦朝的黔首都是文盲,可以回想下“黑夫”和“惊”那兄弟俩,他们都是秦朝的普通人,却也能像模像样地写信,文化水平并不差吧?所以正确理解是,秦朝所谓的“愚民”,只是禁止黔首接受儒家诗书礼乐这些特定的教育 。因为在当时急于一统天下的形势下,这些内容对于农业、军事、司法等各领域的实际业务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很容易在国内造成思想混乱,甚至诱使民众们不务正业 。
《韩非子·外储说》有个段子:中牟县令王登向赵襄子推荐说当地两位名士中章、己品行很好,学识也渊博,赵襄子慕名亲切接见了他们,还授予他们田宅 。中牟百姓眼见这两位不用干活就能轻松得到赏赐,一个个眼红得紧,也都不肯耕田,把自己的房子和地全都卖了,纷纷去追随那些搞私学的,足有半座城的人都这样 。
段子或许是编的,描述的现象却堪称亘古不变,看看如今那么多孩子痴迷于各种选秀综艺活动就明白了,当社会上出现一些不用太费力也能名利双收的捷径时,民众肯定都会抢破头地去选择它,无他,人性的趋利避害使然 。也正为防止这一现象出现,秦朝官府才会打击儒家、纵横家等人物,而将法家学说树立为指导思想,用商鞅的话说就是“壹教”(统一教化),它和“壹赏”“壹刑”并列为商鞅变法后的基本国策 。
关于受教育的内容,用李斯、韩非这两位法家大师的话讲就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两人都这样说过) 。这种教育是通过那些设立于各郡县、专门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室”完成的,你可以去秦朝的某个平行世界亲自体验一下,保证和你现在的大学有着很多的相同以及不同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你笑,小鸟在说早早早,你背起书包,哦不,是箧(qiè),也就是书箱,蹦蹦跳跳走进学室,参加新生的开学典礼 。教你们的老师在秦律中的称呼是“史”或者“令史”,也有观点认为,“狱吏”“狱史”其实和“令史”都是一回事;你们这些学生则叫“史子”“弟子”,是国家未来的储备干部,只有你们才有资格在这里就读,因为《内史杂》规定,“非史子也,毋敢学学室” 。
一位令史带你们去办理入学手续——改户籍,也就是从农村户口改为弟子籍,这类似当时的公务员编制 。成为史子、弟子足以令一般人羡慕,因为整个学习期间你都可免服役 。《秦律杂抄》规定,学习驾车如果学了四年还没学会,教官要被罚一面盾牌,学徒也要被除名,还要抵偿服四年的徭役戍役 。由此可以反推出,在学室学习是可以免役的 。
另外两条规定也可以验证这一点 。一条是,如果敢于包庇现役士兵冒充弟子,县尉就要罚两二甲并免职,县令也要罚二甲;另一条是,你毕业之后本应除去弟子籍,却迟迟没有这样做,那么就要罚你“耐为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