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为何发对百姓接受儒家教育呢?【多图】( 三 )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先学认人名了,它的用处可比诗歌大得多 。你毕业后将有很大概率在基层政府上班,日常工作几乎无不围绕户籍展开,无论是上户口、收租子、拉壮丁、录口供,都要接触无数人名 。认识各种奇奇 怪怪的名字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千万不要轻视这门功课 。
除了户口簿,秦始皇时期的南郡守“腾”还在郡内下发过《语书》《为吏之道》等教材,里面列出了秦朝官吏应当具有的道德素养,堪称那时的思想品德教材 。张金光先生拿它们与汉朝的《急就章》对比,认为这两本教材也兼有识字课本的功用 。比如文中有很多日常事物:“城郭官府”“门户关龠(钥)”“千(阡)佰(陌)津桥”“囷屋蘠(墙)垣”“沟渠水道”“犀角象齿”“皮革橐(蠹)突”“仓库禾粟”“兵甲工用”“楼椑矢阅”“金钱羽旄”“苑囿园池”“朱珠丹青”……
如果你身处统一六国之后,教材还有可能包括《仓颉篇》《博学篇》《爰历篇》这几种启蒙读物,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简中就有《仓颉篇》,保存了1200多个完整的文字 。这是秦始皇为了将小篆推广到全国,命丞相李斯、太史令胡毋敬、中车府令赵高(别小看这厮,他其实学问很好的)分别写成的教材,三篇文章尽可能囊括了大部分常用字,你可以照着它们誊写练习 。
习字简(里耶秦简博物馆供图)由于这些字大多无意义,专家推断这是吏员们练习写字时用的习字简
学会多少字算合格,目前还不清楚,只有两则史料仅供参考 。一是《说文解字》的记载:“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不过这里的“籀”(zhòu)是统一前的大篆;另一则来自汉朝《二年律令》的《史律》:“试史学童以十五篇,能讽书五千字上乃得为史 。”
第二课 写作
你一脸愁苦地望着面前这卷竹简,它最后一枚简的背面写着“封诊式”三个字,里面全是案例汇编,记载了许多官司的诉讼程序,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案例,里面涉及的人名都用“某甲”“某乙”等代替,相当于如今活跃在各种数学题、作文中的“小明”“小红”等 。老师自豪地告诉你,这些都是他多年来办案经验的总结,每天晚上他都要枕着这些竹简睡觉,还准备把这些思想结晶一直带到坟墓里……他越说越兴奋,你却听得脊背发凉,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
除了案例,《封诊式》还包括许多司法文书的书写格式,比如原告被告的身份记录、法医验尸报告、现场勘查记录等(具体怎么写,后面会逐一讲解),你的任务就是按照它们的格式进行书写练习 。
你写得颠三倒四,被老师狠批了一通,他又念了一篇优秀范文来进行对比,读完后问是谁写的,一个叫“何”的同学举起手 。老师表扬他“文无害”,意思是他行文逻辑严谨,不会出现瑕疵,“无所枉害”,并告诫你们:这些司法文书主要与案件审判有关,内容上万一出现纰漏,就会导致判决不公,这是大忌,所以你们都要以“何”为榜样,努力做到“文无害” 。
下课后你主动去向“何”套瓷,想以后写作文时能借他的来抄,闲聊中他告诉你,他是沛县人,姓“萧”……在试图抱他的大腿未果后,你只能带着对他的无限崇拜回到了座位 。
第三课 体育
说是体育课,严格来说是军事训练课 。
那时的吏员分为文武两大类 。文吏不用多说,武吏包括县尉、游徼、亭长、求盗等,主要负责治安,肯定需要习武,何况那时举国皆兵,只要不是身体障碍人士,成年男子几乎都服过兵役,那些犯罪分子也很可能身手不凡,所以学室的军事训练不会太差,否则你根本摆不平满大街的“民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