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社区团购进入下半场,憧憬月薪过万的团长们正在被抛弃( 三 )


原先各大社区团购都有订单数量奖励和拉新顾客、新团长奖励,但目前都大幅度提高了奖励标准且设置了分享与下单的双重考核门槛。钱蕊这样的大团长开拓完小团长就可以“坐享其成”,但是小团长们较晚入场,就有可能被动离场。
李威|社区团购进入下半场,憧憬月薪过万的团长们正在被抛弃
文章插图
像所有的风口行业一样,团长们的处境也是“早入场的盆满钵满,晚入场的只能喝汤”。
和钱蕊在同一个小区的宝妈王易就饱尝了新团长的艰辛。王易刚做不久,平时的货物就放在自己家中,每天只有20单左右。接货、取货,开门关门声音、吵闹声不断,每天却只有20多块的收入。
辛苦繁琐的工作让王易没了兴趣,想要关掉这个团,但是自己有个一百人的销货群,王易心想,等下半年孩子可以上幼儿园了,自己就出去工作,然后把群转让出去,说不定还能赚点钱。
在逐渐内卷的环境下,社区团购乱象频发。
据第一财经报道,由于平台对数据的渴望超过一切,为了拿到更多的佣金和提成,刷单变得不可避免。
业务员数据造假、团长刷单、用户薅羊毛,已经是社区团购业内公开的秘密。一些团长推出下单“返现”活动,让客户购买并且给予返现,靠刷单获取推广奖励;KPI重压下BD会联合团长刷单,供应商也会联合团长刷单,团长下单后供应商回收商品,双方优势互补,绕过平台直接交易。
动销率也在逼迫着BD们离场。去年11月底,橙心优选平台就更换了考核的方式,李威说,“动销率是说有多少团长下单,再除以总的开团数,BD的绩效工资和动销率挂钩。”也就是说,团长下了单才管用,那些让亲戚朋友拉人情凑的团,并不能算作绩效。
去年11月,李威只休息了一天,开拓了80个团长,动销在50左右,当月只拿到7000左右的工资。“想想这一个月全天无休,风里来雨里去的,才觉得这5000底薪真是少得可怜。”
这场烧钱游戏卷入了投资者、供应商和大量BD、团长,但是当游戏难以为继的时候,这些BD和团长们,就成了第一批挨刀的人。
过河拆桥
像钱蕊这样月入两万的业绩,在成都起码能排到前十。但这样的例子只是极少数,多的是团长满怀憧憬开始做,结果被繁琐的事情耗尽心力后抽身离开。
王易的群里现在有美团优选和橙心优选的人。目前各大平台都推出了名为“机器人”“团长助手”的微信号,团长接入后它们每天会定时在群里分享商品链接,说是给团长“减轻负担”,其实是平台“去团长化”战略的一部分。
互联网平台在下调佣金,洗劫了做不下去的团长的私域流量之后,这短暂的蜜月期就结束了。
小团长的客户资源也在慢慢转移到大团长手里,可以预料的是,小团长因为不会运营、嫌麻烦、赚的少,以后会越来越少,而像钱蕊这样的大团长将会像区域经理一样,大大小小的团点也会慢慢蜕化成社区的统一自提点,最终达成提货效率和覆盖率的最佳平衡。
美团CEO王兴曾说,“在生鲜食杂领域,美团曾尝试过不同的模式,最终选择美团优选,是因为这种商业模式最高效,能够帮助美团渗透到四线以下等比较低线的城市和市场。”
在美团,社区团购更多被称为“社区电商”,淡化了团长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本来社区团购的商业逻辑里,团长是连接平台、供应商和用户三者的桥梁,钱蕊和王易这样的团长是团购的核心人物。但在演化过程中,团长自己的闲暇时间却几乎都被用在维护社群关系、拓展客户资源上,成了社区团购平台的“编外人员”,拿着微薄的收入,没有任何保障,当手里的客群被平台接手后,便没有了价值,注定被抛弃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