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把慈禧太后称为老佛爷呢?她信佛吗?【多图】( 二 )


为何会把慈禧太后称为老佛爷呢?她信佛吗?【多图】
文章图片
图1:《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
在升平署档案中,对慈禧太后“老佛爷”称谓的记载,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变化 。
第一个时间点在同治二年(1863)三月,首次出现了“佛爷”的称呼 。内容是“恩赏日记档”中,在记载同治帝当天的活动和行程时写道,皇帝在各处拈香行礼毕,“还养心殿,给二位佛爷行礼” 。这里的二位佛爷,是指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 。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出现“佛爷”称呼的同时,又首次出现了单独称“慈安皇太后佛爷”的记载,“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四,奴才安福谨奏,正月初一元旦节令,佛爷在慈宁宫升座受贺,奴才安福带领中和乐伺候中和韶乐 。谨此奏闻” 。后注:“慈安皇太后佛爷赏安福银四两 。”
同治四年的档案,不仅大量出现了称呼慈安、慈禧两太后为佛爷的记载,而且开始出现了“东佛爷”“西佛爷”的称谓 。档案中写道:“申初二刻十二分戏毕,东佛爷赏李(三德)燕窝鸭子一品,饽饽二碟,西佛爷赏总管、首领果桌八品……”有意思的是,在这里,“东、西”两个字还分别都用小字标注在佛爷字上做了标注 。说明这时称东佛爷、西佛爷还不习惯 。
该年年底的记载中,则同时出现了“两宫佛爷”和没加注的“东佛爷”“西佛爷”称谓,标示着这一称谓的成熟 。“十二月二十九日,巳正二刻五分,两宫佛爷同皇上至漱芳斋、百子门,中和乐请,台上迎请开戏:如愿迎新、小妹子……总管、首领、官职太监等给两宫佛爷、皇上辞岁 。东佛爷赏总管、首领、官职太监之人十五名,每名荷包一对,五钱重银锞子一个,卷子一条;西佛爷赏总管、首领、官职太监之人十五名,每名荷包一对,五钱重银锞子一个 。”
此后一直到同治十二年上半年,升平署档案中,遇有两太后的记载,除少数时候称“皇太后”外,基本都是合称“两宫佛爷”,或分称“东佛爷”“西佛爷”(见图2) 。
图2:升平署档案中的“东佛爷”和“西佛爷”
第二个时间点在同治十二年下半年,出现了“老佛爷”的称呼:“九月初一日,奴才韩跪奏,为求恩事 。现今升平署人不敷当差,奴才叩恳老佛爷天恩,赏给本署太监学习差事,谨此奏请 。”第二次是在同治十三年,明确称呼“东老佛爷” 。该年的“旨意档”记载:“十月二十八日,掌案传旨:内学首领白兴泰、边得奎,宁寿宫伺候切末戏……东老佛爷有信,中和乐迎请……”
第三个时间点是光绪三年,档案中不仅出现了慈安、慈禧两太后并尊“二位老佛爷”的记载,而且以该年为分水岭,之前的档案中,只要是两人同时出现,所有记载都是东佛爷在前,西佛爷在后,而从光绪三年末开始,大多数都变成了西佛爷在前,东佛爷在后 。
如,光绪三年恩赏日记档记:“十二月初十日,奴才边得奎、内学首领王进喜、陆得喜、张得安、何庆喜、孔得喜恭进老佛爷苏酱、酱油、苏鱼、糖蒜,西佛爷赏总管银四两,首领五名每名银三两,太监银二两;东佛爷赏总管银四两,首领五名每名银三两,太监银二两 。”
光绪五年恩赏日记档记:“八月初四日,奴才边得奎、内学首领何庆喜、王进喜、张得安、陆得喜、孔得福恭进老佛爷苏酱、酱油,西佛爷赏边得奎银四两,内学首领张得安、陆得喜、王进喜、何庆喜、孔得福五名每名银三两;东佛爷赏挑酱银二两” 。
光绪六年恩赏日记档记:“十二月初六,奴才边得奎、内学首领何庆喜、张得安、陆得喜、孔得福恭进老佛爷苏酱、酱油、苏鱼、糖蒜,西佛爷赏边得奎银四两,挑钱四吊;奴才边得奎、内学首领何庆喜、张得安、陆得喜、孔得福恭进老佛爷苏酱、酱油、苏鱼、糖蒜,东佛爷赏总管边德奎银四两,首领五名银十五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