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把慈禧太后称为老佛爷呢?她信佛吗?【多图】( 三 )


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此后对慈禧太后的记载,基本全称为“老佛爷” 。
称呼变化背后的政治原因和深意
在慈安、慈禧两太后被称“佛爷”“老佛爷”的三个时间节点上,对应的是发生在清朝宫廷中的三个重要历史事件,而慈禧太后在这三个事件中的博弈过程,正是其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和变化的过程 。
第一阶段:两宫开始垂帘听政,被称“佛爷” 。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六日,咸丰帝在热河驾崩的前一天,诏立他唯一的儿子载淳为太子,随后即位,由于载淳年方六岁,不能执政,咸丰帝同时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 。在辅政体制基本确立后,为防止大权旁落,咸丰帝又将两枚随身私章“御赏”“同道堂”分别授给了皇后钮钴禄氏和儿子载淳,规定以后下达诏谕,必须有这两枚印章作为信符才能生效 。但载淳太小,“同道堂”章实际上由其生母慈禧太后保管和代用 。有了这两枚印章,两太后就有了参政的权利 。起初八大臣势力强大,两太后并未能取得实权,经过十月六日的“北京政变”,终于在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一日实现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
在垂帘听政之始,两位太后虽然得到了政治权力,但权威还不够,所以没有被称“佛爷”的记载 。其后,清廷连续采取的一系列举措,震动朝野,也使两太后威严大振 。
一是整肃军政 。同治初年,清朝面临严峻的政治局面 。外部英法联军造成的创伤还未完全抚平,国内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各地官吏拥兵自重,畏缩不前,甚至假冒战功,欺蒙朝廷 。两太后掌权后,为明纪立威,首先下令斩了在对太平天国作战中临阵脱逃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和居功自傲、镇压回民起义不力的兵部侍郎胜保 。这一举措引起朝野巨大震动,使军政为之一肃 。二是,依靠恭亲王奕调整了军机处、内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中枢机构领导班子,放手使用一批新人,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紧张关系 。三是,重用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章等汉族大臣,对太平天国等进行强力镇压,稳定了清朝摇摇欲坠的政权 。四是,对西方列强采取妥协合作政策,使中外关系紧张局面出现缓解,给清朝社会发展带来了短暂契机 。同治元年洋务运动开始,虽然这时中兴局面还没形成,但已经有了良好开端 。
政治上的良好开局,使两太后逐渐站稳了脚跟,树立起威信,于是,宫中一些人开始给她们送上了更尊崇的称谓——“佛爷” 。
第二阶段:同治帝亲政,两太后归政,其称谓由“佛爷”升格为“老佛爷” 。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同治帝大婚,标志着他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挑政治的大梁了 。次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举行亲政大典,撤帘归政 。
两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历尽政治斗争的风风雨雨 。这期间,清政府彻底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运动,支持洋务派兴起了洋务运动,使全国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好局面 。这时的两宫太后,较当初刚听政时已经大不相同,资历、政绩都有了,威信也更高了 。按照清宫惯例,撤帘归政后,她们就要搬出早应离开的东西六宫,到专门供去世老皇帝后妃们居住的慈宁宫,去过颐养天年的老人生活了,所以,对她们的称谓也自然而然上升为“老佛爷” 。
第三阶段:光绪帝继位,两宫再度垂帘听政,慈禧太后政治地位公开超过慈安太后 。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去世,两太后选立年仅四岁的光绪帝继位,再度垂帘听政 。同治时期,虽然慈禧太后是皇帝生母,但同治帝亲近的人却是慈安太后,加上奕的支持,虽然政事多由慈禧太后拿主意,但是政治地位上慈安太后还是高于慈禧太后 。到光绪时期,随着奕的权力被削弱,慈禧太后羽翼丰满,其权势和政治地位已经超过慈安太后 。所以档案中的记载逐渐变成西佛爷慈禧太后在前,东佛爷慈安太后在后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去世,慈禧太后大权独揽,“老佛爷”也成了她的专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忘记了慈安太后也曾被称过“佛爷”和“老佛爷”的历史,特别是清末慈禧太后又照了一些佛装照片,所以才以为“老佛爷”的称呼一直都是慈禧太后专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