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军事贵族为何能主宰四百年的王朝呢?( 三 )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相互配合,从永徽元年到永徽三年,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先后把宇文节、柳奭、韩瑗、来济等关陇贵族官僚提拔为宰相,并迫使李勣辞去了尚书左仆射的职务,让他做一个挂名的宰相 。随着张行成、高季辅在永徽四年先后去世,朝廷中重现了关陇贵族掌国的现象 。
威名赫赫、势力极其强大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唐初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这一集团 。到了唐太宗时期,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 。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 。
高宗时宰相李义府门第寒微,曾和山东士族攀婚,被拒绝,因此怀恨在心,上告高宗,怂恿高宗下诏,禁止七姓十家自以为婚姻 。为巩固关陇统治集团,唐高宗下令,此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但这实际上没有达到效果,“男女皆潜相聘娶,天子不能禁” 。
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一系列利用科举瓦解此贵族集团之手段,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 。到了有“李唐盛世”之称的唐玄宗时期,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势力已不复存在了 。
关陇贵族集团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昌盛之后,至唐初已渐露败落之象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其一,关东豪族与寒族的崛起 。
隋朝的建立,河东世族是其主要支持者之一 。到了唐王朝建立的时候,山东豪族已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潜在力量 。从晋阳起兵时的裴寂、刘文静、唐俭,到后来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勣等,均可为山东豪族的代表 。虽然对于关陇集团来说,山东豪族集团仍处于长期受压抑的附属地位,但山东集团在不停的积蓄实力,随时都有可能将其摧毁 。
隋末的大动乱,为寒族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如后来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勋臣的尉迟敬德“大业末,从军于高阳,讨捕群贼,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 。”秦琼“大业中,为隋将来护儿帐内 。”都是下层军官出身;程知节“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 。”为乡里豪杰 。
此外,太宗时更加注重通过科举铨选人才 。这使得更多的寒族子弟入朝为官,太宗因之有“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的感慨 。这些寒族的出身为关陇集团所不齿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山东豪族集团 。
其二,府兵制的没落与胡族蕃将的出现 。
府兵制是关陇集团赖以存在的根本 。自北周至唐,虽经过周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的改革,但府兵制已渐渐趋向瓦解 。隋文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军队长期没有战事,军人得不到锻炼,每日养尊处优,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下降 。
到了唐太宗时期,府兵已不堪征伐 。因此,贞观四年之后,太宗引用蕃将以增强府兵的战斗力 。而胡族蕃将力量的强大,逐渐削夺了关陇集团的军事力量 。这成为其衰败的重要原因 。
其三,关陇贵族集团的内部衰腐 。
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关陇贵族集团的上层逐渐失去了其游牧民族的骑射优势,为博大精深的汉族儒家文化所同化 。尤其是在隋灭陈一统天下之后,擅长文辞之业的江左士族大量涌入关中,更加速了其汉化的过程 。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于志宁和令狐德棻 。于志宁的曾祖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的于谨 。其家族在隋时“大将军已上十余人,称为贵戚 。”而于志宁则为两代太子师,“雅爱宾客,接引忘倦,后进文笔之士,无不影附 。”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 。
令狐德棻“代为河西右族”,其祖父整“幼聪敏,深沉有识量 。学艺骑射,并为河右所推 。”后为北周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 。德棻则“博涉文史,早知名 。”为唐初著名史家,“暮年尤勤于著述,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