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中咸丰的主力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多图)( 二 )


咸丰曾依仗江南大营势头强势,将曾国藩罢官回家 。
1860年5月,江南大营二次溃败,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常州逃跑 。江南大营的彻底溃败,对湘军来说,并不可惜,反而欢呼雀跃 。湘军将领左宗棠,兴奋的仰天长叹:“天意其有转机乎?”
亲生儿子不争气,无人可用的咸丰,这才把两江总督的位置,不情不愿地给了曾国藩 。湘军势力没有了绿营军抢功、掣肘,有了地方财政的滋养,湘军很快兵强马壮,兵力达到了12万,士气高涨兵强马壮!
在祁门,曾国藩按照自己的思路,统筹部署围攻安庆 。1860年8月25日深夜,离八里桥战争还有几天 。曾国藩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朝廷的十万火急的上谕 。咸丰严词命令他,即刻派悍将鲍超,率领三千湘军精锐,日夜兼程,前往京师救驾,受胜保调遣 。
曾国藩没有马上前往,这道上谕起码有2处,让他有疑虑 。从大局上说,咸丰的战略计划,曾国藩压根看不上 。江南江北大营的覆灭,证明咸丰“舍弃枝叶、直指根本”的战略思想的彻底破产 。
目前是围困安庆的关键阶段,只要拿下安庆,彻底平定太平军指日可待 。太平天国要的是国家主权,而洋人求的不过是财 。就算现在派兵去,路上要20多天,就是去了黄花菜都凉了,一旦派鲍超前去,安庆兵力撤围,一年多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
这真是“此事无益于北,有损于南” 。
咸丰的这一命令,还和从前一样,头痛医脚、毫无长进、毫无远见!皇帝有难,将军勤王是历朝惯例,以“忠义”标榜的曾国藩,心里再不服气,也不能表现出来 。曾国藩还有一个小九九,这上谕里说,要把自己的悍将鲍超和几千精兵交给胜保指挥 。
胜保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满人将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屡战屡败人称“败保”,却深得皇帝信任 。这明明就是要挖我湘军的墙角,精兵派去了肯定有去无回 。
欣然从命吗?两头不落好,还要被对头胜保算计一支精兵!不去勤王,又担不起这么大的罪名,他陷入了两难 。
手下李鸿章献了一条以逸待劳的妙计 。李鸿章分析说,不出十天,洋人必定会攻陷京城,结局就是议和割地赔款 。洋人要的是利益,不是大清的江山 。皇上和大臣为了保住江山社稷,尽快结束战争,必定会有求必应,双方议和最多不超过二三十天 。那时,和局已定,再出兵也是添乱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个字:拖—— 。
曾国藩欣然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他做事一项稳妥,又做了一条预案,以防万一 。
九月初九,他才慢吞吞给皇帝回了一道奏折说:“鲍超人生地不熟,级别又太低,派兵勤王是大事,恐怕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请皇帝在他和胡林翼之间,选一个人带兵前去 。”
其实就是要一来一回,拖这个时间 。眼看洋人攻破大沽口,马上要进攻北京,想必这时的咸丰内心是崩溃的 。可惜他至死都不明白一个道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一个被他长期打压的汉臣,怎么会跟他全心全意一条心?
给朝廷写完回信,曾国藩又给围困安庆的九弟曾国荃,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如果皇帝要我去勤王,你做个思想准备和我一起去,等皇帝再次下令,我们就即刻出发 。
曾国荃的回信写了啥,除了曾国藩没有第二个人看到 。因为,曾国藩收到这封信,看了一眼就烧了,并写了一封回信将九弟曾国荃,一顿声色俱厉的痛骂 。
可以想见,这封信的内容一定是很特殊,所以曾家后人一直深藏不露,曾纪泽等人收集出版的各种曾国藩的文集都没有收录 。直到20世纪80年代岳麓版的《曾国藩全集》才公开此信 。
我们只有根据曾国藩的回信,来推测曾国荃的那封信的大概内容 。曾国藩给弟弟的回信,在所有的家书中,口气之严厉绝无仅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