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BAT"圈地战争"简史:巨头如何改变互联网?


阿里|?BAT"圈地战争"简史:巨头如何改变互联网?
文章插图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作者吴杨盈荟,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7世纪末,英国圈地运动走向高潮,影响英国此后数百年国运。圈地运动加速英国工业化进程,推动英国称霸全球,也让英国农民付出了血泪代价。
互联网上,同样有一场长达10余年的“圈地运动”。以BAT+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用圈地战争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互联网。
从2008年到2021年,互联网依次爆发了三场“圈地战争”:搜索之战、移动入口之战、算法之战。
每场战争之后,互联网的竞争排他性都更加严重。这个过程中,屠龙少年变成恶龙,互联网逐步走向其诞生精神的反面——从开放到封闭,从创新到垄断。
2021年7月,媒体报道阿里和腾讯将相互开放。如果真正发生,我们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我们用这篇长文回顾BAT的圈地战争史,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BAT圈地战争如何塑造今天的互联网?互联网为何从诞生之初的开放,走向如今的封闭“孤岛”?互联网未来将往何处去?
“门户化”垄断与BAT崛起数字世界如同现实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属于存量博弈。赛博空间里,用户即人口,盈利即税收。
要实现垄断地位,必将垄断这二者其一。
1999到2003年,中国互联网曾经出现过一个“门户化”垄断时期。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牢牢垄断最受用户欢迎的网站前三名,也垄断互联网广告市场55%以上的收入。
凭借这一优势,三大门户网站强势插足绝大多数互联网市场竞争,对其他独立网站的生存产生直接威胁。
绝大多数独立网站在门户网站的垄断阴影下举步维艰,甚至失去独立发展,沦为门户网站借以吸引流量的工具。
逃过陨落命运的,主要有三类网站: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电子商务。这三类网站,日后发展为叱咤风云的三大互联网龙头产业,并从中诞生了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腾讯、阿里)。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唐志东和研究生李迎春研究这一时期后发现,决定网站拥有不同命运的因素有两个:绝对优势的用户量、成熟的盈利模式。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人与钱。
互联网历次圈地战争,都在争夺这二者,甚至不惜展开你死我活的生死博弈。
2003年,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依然把持着中国互联网前三名。前10大网站中,有一半被门户网站占据。
百度和腾讯此时开始崭露头角,作为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的代表,分别居于第6位和第9位。易趣作为电子商务网站代表,卡住了第10名,阿里巴巴榜上无名。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仅仅一年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三股新力量,迅速向上崛起。
2004年,百度取代网易,挤进中国互联网前三甲。腾讯从第9名,上升到第6名。淘宝闯入前10强,位列第8。
未来的战争,就发生在这三股新生力量之中。
搜索之战:开启互联网零和博弈大门淘宝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搜索引擎。网络搜索和商品搜索,只能迎来相互侵蚀的宿命。
当外界意识到这一点时,第一场互联网圈地战争的烽火已经燃起。
2008年9月8日下午,淘宝宣布,正式彻底屏蔽百度的搜索引擎。
百度反应激烈。百度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经理李明远毫不客气地指出,对淘宝不顾其交易平台卖家利益,而屏蔽百度的举动感到遗憾。
阿里则回应称:“通过对不同搜索引擎进行不同程度的屏蔽,可以杜绝不法商家利用竞价排名、搜索优化等手段骗取消费者信任,并对优秀卖家进行鼓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