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v|零售商家全域业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思考

编辑导语:线上线下的经营方式各有差异,零售商家应当如何应对复杂的经营业态实现全域一体化?这就要求对零售商家在公私域运营差异背后的诉求有所了解。本篇文章里,作者就零售商家在线上与线下的差异、差异背后的诉求、以及如何在私域内解决诉求等方面做了总结,一起来看一下。
gmv|零售商家全域业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思考
文章插图
发帖内容是关于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1. 零售商家在线上、线下的差异;
  2. 零售商家在线上、线下差异背后的诉求;
  3. 在私域内,怎么帮助商家解决这些诉求。
一、零售商家在线上经营和线下经营的差异1. 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的零售商家,主战场仍然在线下1)线上:交易额约占20%,不同线上交易场景有不同工具,发挥着不同作用。
天猫、京东:线上销售的主要阵地,商家的长期线上合作伙伴。
抖音、快手:打造品牌影响力、KOL生态,较低成本获取客户,非主要销售渠道。
Pdd、唯品会:清库存、大规模走量,保证健康的售罄率。
微信私域:协作线上、线下资源的纽带;用来盘活会员体系、二次触达、拉高复购。
2)线下:线下业务占80%的GMV,是存量的竞争。商家需要管理好既有业务。
门店业务:门店因为物理隔离,仅能辐射周边3-5范围客户,导致到店流量固定,进一步导致需求总量有限;所以线下门店之间是在客户总需求恒定的前提下进行竞争。在商家经营能力恒定的前提,工具无法开源,仅能帮助商家节流控制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2. 线上线下的GMV逻辑不同,导致对工具的需求不同线上逻辑:GMV=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频次。线上的工具是为了帮助商家提高4个指标,达到更高的GMV。举例如下:
  • 流量:淘宝直通车、抖+投放;
  • 转化率:免密支付、拼多多取消购物车、取消加购行为;
  • 客单价:各种线上营销工具(打包一口价、满减送、拼团、加价购);
  • 复购频次:高频次触达、基于历史行为的推荐。
线上提出了很多模型公式来指导经营:海盗模型(AARRR)、GMV公式、本质上都是回答怎么拉新、促活、转化、复购。
线下逻辑:核心目的在降本提效。
仍然在思考中,还没有抽象出一个公式。不论有没有互联网、有没有系统,商家的线下经营仍然存在。互联网诞生之前,零售就在,交易就存在,不会因为没有工具记录不了客户身份、不能自动对账而停止交易的行为。工具可以做的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来帮助商占更多市场份额。比如收银机、WMS、OMS、CRM等。
PS:同样的工具在线上线下的使用诉求不一样。比如:打包一口价线上位了提客单、线下为了清库存。
二、零售商家在线上、线下差异背后的诉求PS:公域私域目前看是隔离的,商家把经营资料(最重要的是人)作为私有资产,不允许被平台掐脖子。以下仅讨论私域场景下。
前提:
商家在经营中不会特别把线上线下割裂开,即使渠道特性不同,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挣钱。在商家视角里,线上是售卖渠道、线下也是售卖渠道,凭什么分开?分开才是莫名其妙。以前犯过一个错误,总觉得商家是两套体系经营,代入了互联网从业者的视角,并没有从一个经营者的初心出发。
我把线上线下比作是一家的哥俩。哥哥弟弟各有优缺点,为了打拼事业,各自拿出优势来弥补对方的缺点。
1. 线上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