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你们咒骂互联网的理由,全是错的


产业|你们咒骂互联网的理由,全是错的
文章插图
破坏性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是个先破后立的过程,需要以长期发展、利弊权衡的视角去审视,而不是夸大其“破坏性”的一面。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关不羽
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以来,一直受到了普遍的高度肯定,直到最近。数据隐私安全、互联网跨国企业避税等等负面广受瞩目,这一新兴科技产业似乎成了众矢之的。

从“拥抱互联网”到“敌视互联网”,究竟发生了什么?互联网到底创造了繁荣,还是危机?确实需要加以辨析。
01
互联网产业妨碍实体经济?
最受质疑的是互联网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质疑者认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应该对“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负责——所谓“实体经济”在这一议题的语境中指的就是工业制造业。

这一指责完全背离了经济学的常识。互联网技术是一种信息技术,应用于服务业,在产业经济生态中和工业制造业完全不是一个生态位,两者之间既不存在生产要素的竞争,也不存在技术上的替代。何来妨碍之说?

比如说,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发展对传统商场产生了明显的冲击,电商平台以其便捷性、低成本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实现了人类商业模式的技术替代和升级。这个升级替代过程与工业制造业之间发生的关系,仅仅是商业渠道的改变,而且工业制造业在这一过程中直接受益。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渠道成本因此大大减少,在更开放的电商平台上获得了与大型企业更平等的竞争机会。
产业|你们咒骂互联网的理由,全是错的
文章插图
▲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的垄断行为作出处罚(图/网络)
全球工业制造业转移的“时间线”,也不支持“互联网产业妨碍实体经济”的质问。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制造业转移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蔚然成风,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受益于此。日本接棒美国成为世界大工厂,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互联网技术还在实验室阶段,10年后才正式进入产业化的轨道。

到本世纪初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阶段,工业制造业的大转移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中国继日本之后崛起成为世界大工厂。整个工业制造业产业的转移过程长达数十年,转移的驱动力来自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开放的引力,这些和互联网产业无关。

反而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工业制造业的效率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和替代的关系。电商出售商品,而不是服务器和光缆代替工厂制造商品。
真正造成发达国家制造业空心化的原因是成本激增,其中既有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需求的正常因素,更主要的是高福利、高税收、过度环保等诸多政策限制的外部干预因素。

这些干预的利弊得失值得研究,但是因为产业经济结构此消彼长而指责互联网产业为此负责是牵强的。

另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产业空心化是因为互联网产业发展夺走了工业制造业的金融资源。

这一说法是把互联网产业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误认为金融资源争夺。而这也是一种明显的误解,是忽视了金融体系内部分工的结果。

金融产业的高风险部门当然青睐高增长的新兴产业,工业制造业这样成熟产业的金融服务主要是由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提供。工业制造业的金融指标是商业贷款利率,而不是股市的市盈率。

实际上,发达国家的低利率水平已经维持了数十年之久。尤其是欧盟和日本这样没有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发达经济体,长期执行的0利率甚至负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依然难以引导资金进入工业制造业。

推荐阅读